帝君後宮有封号的君夫共有三位,分别是韓君後、姜側君和玉美人。君後顧名思義為帝君的正配,側君次之,美人最後。韓君後是丞相韓越的嫡子,名韓世英。當年帝君剛被冊立為太子時,先帝定下她與韓世英的婚約,以此來鞏固姚均的地位。
待至姚均登基,韓世英憑着自身賢德兼備,順理成章的被冊封為君後。韓君後不止是正夫,也是帝君所生孩子們的長父。在姚國,女人當家,實行的是一夫多伴侍制。并且孩子父親是誰其實并不重要,不管有幾個孩子,性别如何,隻尊正夫為長父,其餘侍夫按進門順序稱為“二爹、三爹……”。
姜側君和玉美人則是姚均登基為帝後所納的君夫。姜側君本名姜祈之,出身于商賈世家,從小習讀詩書、授教禮儀,最終從選秀中脫穎而出。而玉美人則比較特殊,其喚玉笙,是南陵地區知縣玉湘的庶子。玉笙七八歲時就能彈得一手好琴,書畫皆有造詣,外加相貌不凡,才十三歲便已是盡人皆知的才子。當年帝君微服南下回京都時,身邊多的一位男子便是玉笙,回宮後不日便冊封其為玉美人。那段時日姜側君還因此置氣了許久,在韓君後面前沒少抱怨玉美人的不是。
衆所周知,帝君育有三女一兒。自從三位公主陸續成年遷居宮外,給君後定省這事隻剩安平在做,他的三位姐姐除非得到召見方可進入後宮探視。
因着天公不作美,安平改乘車辇,從明輝殿至君後居住的泰和殿有着相當遠的距離。當安平行至泰和殿外,早已在門口等待的徐當侍興匆匆地小跑而來。
“小的見過安平郡王。”
徐當侍為韓君後的貼身仆人,跟着君後從韓家到天家已有三十多載,在後宮一衆當侍中地位很高。
安平見徐當侍親自相迎,心中便了然了幾分。
“帝君在泰和殿?”
“回郡王,帝君正和君後用早膳,相談盛歡。”徐當侍的言語中透着欣喜。
想必昨日君母留宿于泰和殿,安平暗自揣度。
還未至内殿,裡邊兒傳來陣陣笑語聲。
“安平來了。”
安平前腳才進門,就被眼尖的帝君給瞅見了。韓君後聽得聲音,循着帝君的視線回首往安平的方向望去。
“兒臣給君母、君後請安。”安平行的是君臣禮,一肅、一跪、三叩,若是單對君後而言隻需行一肅、一跪、一叩之禮。
“安平快過來讓吾好好看看,吾平日裡忙于朝政,已經很久沒體驗過尋常百姓家的安樂生活。”
韓君後趁着母子說話的空隙,示意徐當侍多添副碗筷。
“君母,您不僅是兒臣的母親,更是天下百姓的衣食之母。”安平很是歡喜,平常是很少見到母親,更别提能和家人圍坐一起用膳。
“安平這孩子,會為帝君着想了。”韓君後微微欠身,夾起一塊精緻的杏仁糕送至安平的碗裡,“快嘗嘗,膳房新禦廚做的糕點。
“韓君後跟着吾也有二十多載,把後宮打點的井井有條。”帝君牽過君後的手,鄭重說道,“吾的君後辛苦了!”
“這本是臣夫的職責。”韓君後微笑着回應道,眼含深情。
“許是今日不該來,此情此景顯得兒臣有些多餘。”安平假裝委屈。
哈哈哈……
安平的話逗樂了帝君和君後,連侍奉的下人也在抿嘴偷笑。
“自從三位皇女離宮後,也就安平能常來陪臣夫解悶。當父親的總是牽挂着孩子們,想着天冷加衣否,飯否,好好休息否。”
韓君後念叨着,兀自傷感起來。
帝君輕拍他的手背,以示安慰。
“兒臣也很想皇姐們。”
“安平小時候總喜歡粘着長姊,似是華昱的小尾巴。”韓君後打開了回憶的匣子。
“二皇姐和三皇姐總是捉弄兒臣,每次都是皇長姐來解救我。碰上有好吃好玩的,皇長姐都會留一份給兒臣。”安平靈光一閃,緊接着可憐巴巴地開口求帝君,“君母,兒臣很是想念皇長姐,可否準許兒臣去皇長姐那小住兩日?”
“是真的思念華昱,還是想借機偷溜出去玩耍?”
“算了,兒臣還是不去叨唠皇長姐,莫要影響了皇長姐處理政事。”
安平的眼神由明亮轉向暗淡,語氣也夾雜了些許失落。
帝君頓了頓,雙眼中透着一絲狡黠,輕咳一聲:“吾準了!”
“真的!兒臣謝君母。”
“大姚和北荒的戰事已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此次北荒提出休戰,定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而大姚也僅占據微弱的優勢。按目前的情況,吾估摸着這番休戰可安生至新年後。在此期間,各部後繼工作會相應輕松些。”北方戰事不解決,身為帝君也沒法高枕無憂。
“有南宮将軍在,帝君可放寬心。”韓君後為帝君添置些新茶。
“吾聽聞,南宮将軍回府引來城内百姓夾道歡迎。安平昨日也在宮外,可有去湊熱鬧?”
“兒臣從女娲廟回來途中正巧碰到南宮将軍一行人,所以耽擱了些時辰。”安平想到自己其實又去偷偷聽說書,當下就有些心虛,“真的有很多百姓圍觀,大家都在誇贊南宮将軍英勇神武,還說帝君您是伯樂,不僅會賞識人才,治國又有方。”
帝君抿了口茶,聽得安平的恭維話語,轉而和君後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