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挺之凍斃的消息不胫而走,群臣驚惶了幾日,随着天氣的轉暖,寒冷被逐漸遺忘。
皇帝也迎來了他的五十大壽。
披着錦繡的象、犀牛開道,百姓聚集在宮城的角樓下歡呼。
緊接着是騎着舞馬的少年郎,來到角樓正下方時一齊跳下馬,鼓聲起,有一蒙面人仗劍而來。
少年郎們紛紛抽刀圍住他,對峙着跳起軍舞。
“好!”
皇帝樂得大笑,“這是誰的主意?辦的好!賞!”
楚王站在皇帝身後賣力的鼓掌,“父皇,是大哥的主意。”
“太子——費心了。”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兒臣每想到父皇的養育之恩,便想讓父皇在誕辰多高興些。”
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趙钺長的最像他,也是他的長子,他為了教養趙钺花了許多心思。
“兒臣祝父皇福壽延年,長樂無極。”九皇子趙巽照着母妃所教的那樣,一個字一個字的蹦出來,屈膝給皇帝磕了個頭。
皇帝親自扶起他,“好!九郎快起來——”
角樓下鑼鼓喧天,角樓上内侍一一将百官的禮物呈給皇帝。
“晉王殿下與晉王妃獻紫檀木螺钿萬壽圍屏。”
内侍們小心翼翼地将刻着屏風擡上來,屏風共16扇,每一扇都被分割成一個個整齊的格子,格子裡頭雕刻着各式各樣的“壽”字。
陽光普照,鎏金的屏風璀璨奪目,下方百姓紛紛贊歎。
王妃柔柔下跪,“父皇誕辰殿下不能前來觀禮,特讓兒臣代他祝父皇萬壽無疆。”
“朕聽說屏風上的壽字都是他一人雕刻的?”
“殿下準備了兩座圍屏,一座由他自己雕刻,技藝粗陋,未敢呈給父皇,隻好将這座工匠雕刻的獻上來。”
“吾兒一片孝心,有何不能獻上來,你叫他親自将府中的圍屏拿來。”
晉王妃喜不自勝,“父皇的意思是——”
平安笑着扶起她,“陛下的意思是晉王不必再禁足了。”
“護國公主到——”
自角樓而下,人群退開一條道路,道路的盡頭,華服女子緩步而來。
女子年歲不大眉宇間卻難掩疲态,還有絲絲英氣,隻是被蹙起的眉頭掩蓋了。
護國公主趙铮,是皇帝的第三個女兒,與太子、晉王、楚王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妹。
關于她的名字,有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公主原名趙筝,因不喜歡舞文弄墨的“筝”字,改名為“铮”,她也的确如這個名字般鐵骨铮铮——皇帝謀奪大位時護國公主暗中訓練了一支娘子軍,在關鍵時刻替皇帝打開了長安城的城門。
皇帝特封她為護國公主,是所有公主中獨一份的尊貴。
可惜後來皇帝以女兒家不宜舞刀弄槍的理由收走了公主兵權,遣散了娘子軍。
趙铮因此悶悶不樂,多年不曾參加過皇家宴飲。
沒想到,她會來參加皇帝千秋宴。
趙铮微微福身,“父皇。”
皇帝賠笑,“來的好——給公主賜座。”
趙铮也不在意皇帝還站着,手一揮,長袖拂過椅子,直挺挺地坐了下來。
皇帝非但沒有不悅,還比方才更高興了。
“铮兒能來,朕心甚慰。”
趙铮但笑不語。
随後内侍再次宣讀起群臣獻上的禮物,“……中書舍人鄭燮獻萬花獻睿圖盒一對,中書舍人聞皎獻金背瑞獸葡萄鏡……”
角樓外,绯色官袍的人紛紛跪受皇帝的賞賜。
二排中有一少年郎,長身玉立,跪拜時如玉山傾倒。
趙铮端坐的身形動了動,目光被這人吸引了過去。
“他是誰?”
平安俯身回話,“回公主,是中書舍人聞皎,原先乃魏國謀士,去年底才入中書,是以瞧着面生。”
趙铮歪頭打量着她,“可有妻室?”
平安意外的笑道,“奴婢不知,待會兒人少些,奴婢替公主打探?”
趙铮擡手阻止他,“不必了。此事莫要告訴父皇與太子。”
原來公主寡居多年,皇帝和太子一直勸她再嫁,公主卻始終不為所動。
前些年皇帝曾想撮合趙铮與裴照,被趙铮冷冷拒絕了,隻說“不愛武人”。
約莫是愛文人。
皇帝和太子又為公主舉行品藻宴,結果世家子弟換了一茬又一茬,愣是沒有能入趙铮眼的。
沒想到聞大人倒得了公主青眼。
七日之後,先前送藥的大夫又來了。
老者依舊身着青衫,将藥包遞與章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