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同在異鄉為異客,相逢何必曾相識。
“世界很大,也很小,真沒想到來的會是你。”
雖然如今還是個小女孩,雖然臉上還帶着小朋友的稚嫩,但郭信芳的眼中已透露出與年齡不符的沉穩,她說話的語氣還是那麼不冷不熱。
“我們有幾年沒見了?”趙玖笑了,大馬金刀坐在小女孩對面。
“加起來,十年了吧。”
與此同時,二樓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楊沂中的以權壓人下迅速清空,也許第二天楊統制就會吃上好幾記彈劾,甚至趙官家也可能收到好幾道請斬劄子。
此刻隻剩下他們幾人。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隻有他們幾人的呼吸聲在空氣中回蕩,這下趙玖也終于可以放心坐下來,與郭信芳好好聊聊叙叙舊。
趙瑗噔噔噔跑上樓,一眼就看到了郭信芳。見到了一生摯愛的發妻,他心中激動又驚喜。
他的小手在微微顫抖,仿佛承載了前世普安郡王府裡與她共度那無數甜蜜日夜的記憶。那些往昔的畫面如同翻湧的波濤,一股腦地湧入他的腦海,讓他幾乎要脫口而出那個深藏在心底的稱呼——“芳兒”。
莫非緣分天定?然而,在情感即将爆發的那一刻,趙瑗卻硬生生地止住了腳步。他緊咬着下唇,仿佛在竭力壓制着内心的澎湃。那雙小手在衣角上不停地摩挲,仿佛在尋找着一種能夠支撐自己前行的力量。他的臉上寫滿了緊張與期待,仿佛正站在一個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
而楊沂中默默打量着郭信芳,内心十分複雜。他暗自揣摩,這郭小娘子莫非與狸貓精有着某種不為人知的淵源?莫非她是官家在狸貓同族中的舊識?是失散多年的親人?還是相識多年的朋友?
至于為什麼不認為郭小娘子與狸貓精有男女之情,楊沂中看得分明,狸貓官家待郭小娘子的态度确是肉眼可見的親厚,與同潘妃在一起時的打情罵俏截然不同,反而更像是對前世的三位公主那般,甚至摻雜着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對長輩的尊敬。
楊沂中的目光又轉向了趙瑗,那個他曾一度懷疑是小狸貓精的小太子。但那次偶然間聽到的趙瑗與嶽飛的對話,讓他否決了自己先前的所有猜想。不論小太子是人還是狸貓,都無關緊要,對楊沂中而言,他隻是趙玖養大的孩子。
不過,太子倒是洗清狸貓精的嫌疑了,如今卻又來了一個疑似狸貓精的郭小娘子,甚至她還可能成為皇宋未來的太子妃與皇後,這一切也不知是好是壞。
在那次與趙玖與咖啡館會面後不久,郭信芳便收到了召喚,重新作為戰士回到了久違的戰場上。
幾年後的一次任務中,在西南邊境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後,郭信芳再次睜開了眼睛,她發現自己變成一個小嬰兒,面對的完全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地方,仿佛穿越回了曆史的某個角落,周圍的一切,都陌生得讓人心悸。
但郭信芳并不是很吃驚,因為在這個穿越小說、電影、電視劇、網劇層出不窮的時代,如果真的穿越了,那也不是不可能,隻不過她關心的是自己是穿到哪裡了。
而在經曆了數月的迷茫與探索後,郭信芳總算知道了她的身份。
南宋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明君,宋孝宗趙昚的原配妻子,成穆皇後郭氏。
在現代時郭信芳便常年混迹于各大論壇網站,隻要有條件上網,她絕對會讀各類小說讀的不亦樂乎,而且讀完之後還特别習慣性的去百度裡查一下相關的曆史資料。
但令她尤為困惑的是,明明自己是個資深宋黑,對宋代的曆史完全沒有興趣,但自己卻留下了很多記載關于兩宋之交,其中大部分是南宋時期的曆史事迹的手劄,尤其是高孝光甯四朝的種種大事小事。
然而這一切,卻是她失憶之前留下來的。
郭信芳清楚的記得,她在論壇裡看過有關宋孝宗原配家族的記載,成穆皇後的祖父名郭直卿,父親名郭瑊,母親趙氏是宗室之女。如果說她父祖的名字和成穆皇後之父祖相同是巧合,那麼生母同是為宗室女就不是巧合那麼簡單。
郭信芳想了想,她的母親現在就隻有她一個女兒,将來還會給她生兩個弟弟,如果将來她沒有胞妹的話,她就是曆史上趙昚的原配皇後郭氏。
但好不容易知道自己将來命運的郭信芳,心裡可沒有半分為自己可能成為未來皇後的喜悅。哪怕在史同圈中,宋孝宗是個糊咖,而她作為宋孝宗的妻子也因此相對安全,大概率不會被不會被其他穿越者所糾纏。但這一切對她而言,卻如同枷鎖一般沉重。
要是按穿越女的常規套路來看,她可能會是宋孝宗的發妻,如果她好好把握機會,就像之前看的那些曆史穿越小說裡的穿越者女主一樣,熬過三十歲那年的死劫,保住并且教養好自己的五個孩子,把握住每一次機會,協助宋孝宗鏟除奸臣,幫助他給嶽飛平反,支持他進行北伐,輔佐他治理内政,讓宋孝宗隻寵愛她一個。等宋孝宗老了之後,傳位給她的兒子,然後兩個人一起去走遍大宋的山山水水,看遍名山大川,一生一世一雙人。
但郭信芳可不是什麼天真爛漫的小姑娘,現代她死時已至不惑之年,半生戎馬,她曆經風霜,看透了世間的繁華與落寞,那些蘭因絮果現業誰深,對她而言不過是過眼雲煙。有人稱她為“愛無能”,她對此不置可否,隻是微微一笑,仿佛并不否認。
自她步入青春期開始,身邊便圍繞着那些試圖以甜言蜜語博取她歡心的男生。身為家庭條件優渥的獨生女,她也承受着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注和期待。在家人無微不至的呵護與培養下,她早已練就了一雙洞察人心的慧眼,對于那些人的心思,她自然是一清二楚。想吃絕戶,想把她當做跳闆,門都沒有。
然而,當她決定投身軍旅,踏上那片屬于強者的戰場時,一切似乎都發生了改變。在那裡,沒有華麗的言辭,沒有繁複的算計,隻有實力與汗水的較量。她憑借着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終于在這片星空中嶄露頭角,成為那顆璀璨的明星。那時她身邊圍繞着的追求者,不再是那些心懷叵測的男生,而是那些與她并肩作戰、共同成長的戰友,甚至還有後來她在特種部隊裡的那位後來犧牲了的生死搭檔。他們的追求也不再是出于功利與算計,而是真正源于對她堅韌品質的欽佩與欣賞,純粹而真摯。
然而,郭信芳并未接受他們。她并非沒有嘗試過與他們相處,也不是他們不夠好。而是在她的内心深處,她對情愛有着一種難以言說的抗拒。她害怕,那份深沉的情感會讓她失去自我,會讓她在戰場上變得軟弱。
因此,每當想到将來可能會成為她夫君的那個人時,郭信芳的心中便會湧起一股複雜難言的情緒。她甚至覺得,在二十一世紀時被子彈貫穿的太陽穴到了宋朝又開始隐隐作痛。而且不隻是頭疼,而是全身上下裡裡外外都疼。畢竟對她而言,成為那“南渡諸帝之稱首”的後妃,并非是一件令人向往的美事。
在現代,史學家對宋孝宗趙昚的評價是“恭儉好書,不通聲色”,這個郭信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曆史上宋孝宗的功績的确不容置疑。南宋經濟繁榮是不假,但更多的是承繼北宋以來的南方經濟家業。
而在宋高宗趙構紹興和議後的十多年,南宋到了“貪殘昏謬者常居六七”的地步。完顔構的私人醫生王繼先,都貪污到資财數千萬的地步。到了趙老狗“禅位”之前,南宋的官場,已經是“政以賄成”的場面。他成功的把曾經同仇敵忾抗金的南宋,打造成了腐敗成風的南宋。
到宋孝宗即位之時,南宋已腐朽不堪。當年的丞相秦桧雖被誅滅門戶,但其黨羽餘毒仍在。權貴縱橫,用盡手段剝削壓榨。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蕪。外加金人窺伺南侵,朝野生靈塗炭。
宋孝宗決意扭轉頹勢,他上位後平反嶽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複中原。在内政方面,他加強了集權,積極整頓官員隊伍,裁汰冗員,懲治腐敗,重視農業生産,使百姓富裕,生活安定,五谷豐登,太平安樂,史稱“乾淳之治”。
可以說,宋孝宗趙昚被普遍認為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如果沒有他的努力,南宋不可能再苟延殘喘上一百來年才滅亡。
現在再來看一下趙昚的後宮,郭信芳好好回想了宋孝宗後妃們的結局,因她擁有過目不忘之能,所以她對二十一世紀的事情記得很清楚。
除了宋孝宗第三任皇後成肅皇後謝氏,其他後宮女子的命運都是不怎麼樣,無一不是曆史中沒有名姓的女人們,花落人亡兩不知。
然而就連後來做到太皇太後的成肅謝皇後,也不過是看起來面上風光,晚年生活雖然有兒孫相伴,但都非親生。自從丈夫宋孝宗去世後,再沒有人陪伴她說話,心中十分寂寞。而在宋甯宗登基後的第七個年頭,七十一歲的謝氏也溘然長逝,她的結局其實與那些寂寂無名的後宮女子并無太大差異。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宋孝宗趙昚本人自诩不好聲色,他的後宮沒有寵幸者聞名于外,先後隻有郭、夏、謝三位皇後以及蔡貴妃、李賢妃、張貴妃、陳淑妃四位有品級的妃子,除此之外還有十七位沒有品秩的後宮。
宋孝宗的第一位皇後,成穆郭皇後,是他還是普安郡王時的原配。衆所周知,大宋皇帝的子嗣都非常單薄,宋孝宗一共也隻有四子二女,郭氏一共生下了四子一女,包攬了所有男丁,風頭也直逼當年的宣仁聖烈皇後高滔滔。
郭氏的出身名門,她的曾祖父郭若節官至西京左藏庫副使,祖父郭直卿任奉直大夫,她的父親郭瑊官至昭慶軍承宣使,母親趙氏還是宋朝的宗室之女。
尤為顯赫的是,她的六世祖是北宋的郭守文,也就是宋真宗繼後章穆郭皇後的父親。宋朝三位姓郭的皇後,有兩位出自郭守文家族。從上面的關系可以看得出,郭氏家族與皇家走得很親近。
而郭氏的路途也一片平坦,就在紹興十二(1142)正月,被宋高宗趙構聘為養子普安郡王趙瑗,即後來的宋孝宗為妃。就在這年正月,趙瑗剛剛被封為普安郡王,距離成為皇子又近了一步,正月十九迎娶郭氏為妃,封鹹甯郡夫人,當時郭氏十七歲(虛歲),趙瑗十五歲(虛歲)。
根據史書記載,趙瑗性格質樸,不喜聲色,喜好讀書,當然,他做為皇子的備選人,自然要注意潔身自好,就算是像楊廣那樣裝樣子也得裝啊!何況趙瑗并不是楊廣的性格呢。
因此,普安郡王的府裡也隻有郭氏一人。如此一來,郭氏的日子也過得比較舒心,少了許多後宅争鬥。
當然,郭氏自己也很争氣,進入王府之後,就拼命為皇家生兒育女。婚後第三年,也就是紹興十四年(1144)生長子趙愉(莊文太子趙愭),隔一年(1146)生次子魏惠憲王趙恺,再一年(1147)生三子宋光宗趙惇,之後又生下了女兒嘉國公主和第四子邵悼肅王趙恪。五個孩子相繼降生,特别是四個男孩的出世,大大緩解了南宋王朝的危機,也為趙瑗競争皇後加上了重重的砝碼。
因為,宋高宗趙構無子,已經非常尴尬了,如果接下來的皇帝仍然無子,勢必會引起非議,百姓将會懷疑,宋朝是不是真的氣數已盡了。
宋孝宗本身生育能力并不強,所以,郭氏能一口氣生出四子一女,功勞實在太大。雖然後來郭氏的幼子早早夭折了,但其他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卻健健康康地長大了。母憑子貴,郭氏在普安郡王府中的地位牢牢不可撼動。
按理來說,郭氏應該過得非常幸福才是。然而,命運就是如此愛捉弄人,趙瑗和郭氏始終生活在陰影之中。因為趙瑗雖然是養子,卻很難得到宋高宗無條件的信任,宋高宗本身也希望能有一個親生的兒子,這麼多年一直都在等待奇迹的誕生。
另外,高宗膝下另一位養子趙璩的存在,對趙瑗來說就是巨大的威脅。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後,就更喜歡趙璩一些,甚至多次勸說宋高宗立趙璩為太子。而趙璩的養母是吳皇後,雖然趙瑗處處比趙璩優秀,但在名分上始終落了趙璩一等。
因此,趙瑗和郭氏雖然身份高貴,地位尊崇,卻總是提心吊膽,生怕稍不留心,所有的榮華富貴甚至身家性命都會如同鏡花水月一般。
大概也就是這種重壓,再加上連續生産對身體的打擊,紹興二十六年(1156)六月初二,嫁進普安郡王府十五年、才三十一歲的郭氏去世了,她的長子趙愭才十三歲,最小的女兒才七歲。
這當然是悲慘的命運,她的兒女還沒有成年,而他的丈夫登基還在六年之後。所以,郭氏生活無憂,其實沒有過多少舒心日子,更沒有享受最尊貴女人的待遇。她隻是在宋孝宗登基後,被追封為皇後。因此,郭皇後的生活和榮寵,并沒有想象的那麼好。相反,她實在是一個悲劇人物。
郭氏沒有親眼看到自己的丈夫登上皇位,而且直到她去世四年後,趙瑗才被冊立為了皇子,晉封為了建王,改名趙玮。
就在郭氏去世的當年,身為皇帝的趙構就假借吳皇後之名,将吳皇後倚重的兩名宮女夏氏和翟氏(謝氏)賜予宋孝宗,她們分别被封為齊安郡夫人和鹹安郡夫人,後來就都成了孝宗的兩位繼室皇後。而郭氏直到半年後才得到追封,當年八月十三追封淑國夫人,又在次年(1161)改封福國夫人。
紹興三十二年(1162)五月,建王趙玮被立為皇太子,更名趙昚,六月初四,福國夫人郭氏被追封皇太子妃。
同年六月十一,皇太子趙昚終于登上皇位,是為宋孝宗。八月二十六,郭氏被追封為皇後,九月二十三追上谥号“恭懷”,孝宗嫌棄不好,又在十月二十八改谥“安穆”。紹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駕崩後,十月二十九,甯宗把祖母郭皇後的谥号又改為“成穆”。隻可惜,這些流于表面的名分對郭氏來說早已無足輕重了。
宋孝宗趙昚的第二任皇後,成肅皇後夏氏,袁州宜春人,為吉水縣主簿夏令吉的孫女。史書裡明确記載過夏氏出生的時候,衆人看到有奇異的光芒穿過房間。她的父親夏協感到非常奇怪,有相師認為此乃吉兆,預示着夏家這個姑娘将來必定不凡。等她長大之後,便以資貌入選後宮。
夏氏剛入宮時,為憲聖吳後閣中侍禦,據說其人十分聰慧伶俐,吳皇後非常喜歡她。郭氏去世後,吳皇後将夏氏賜給趙昚,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二十日封齊安郡夫人。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昚即位後,夏氏于同年八月二十八日進賢妃。夏氏是當時宮裡品階地位最高的妃子,并因此得到了協助吳太後料理後宮事務的權力。
夏氏品德端淑,體恤宮人,并對太上皇趙構及吳太後十分孝順。趙構及吳太後非常喜愛夏氏,經常在趙昚跟前稱贊夏氏有母儀天下的風範。隆興元年(1163年)十月二十五日,趙昚便遵照太上皇趙構的旨意,冊立夏氏為皇後。
乾道二年(1166年),夏氏拜谒家廟,為表對她的寵愛,趙昚給其親屬等十一人授官。夏氏的弟弟夏執中被恩封為奉國軍節度使,其人淡泊名利,最初時曾謝絕過趙昚賜予的官職。在趙昚和夏皇後多次相勸,方才謝恩領賞。
夏氏有一個弟弟夏執中,早年間在家鄉娶了寒門女子為妻,多年來夫妻感情十分和睦。夏皇後一朝得勢後,卻非常嫌棄夏執中妻子的寒微出身,認為弟弟如今已經是朝廷要員,應該娶一個身份高貴的世家女子為妻,方能配得上弟弟的身份。
夏皇後此後多次逼迫夏執中休掉結發妻子,但均被他拒絕。夏皇後又找來數位重臣之家的女子想要賜婚給夏執中,夏執中全無興趣,再次拒絕。夏皇後見弟弟不妥協,又将主意打到了他妻子的身上,威逼其主動與弟弟和離。
此事被夏執中知道,他十分氣憤,找到夏皇後問道:“漢朝宋弘曾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姐姐你也是讀過書的人,難道連這句話都沒聽過嗎?”夏皇後被問得一句話都回答不出來,見弟弟和妻子感情如此深厚,無奈之下隻得放棄了逼他另娶的念頭。
夏執中對妻子的忠誠和愛護,在當時被傳為了一段佳話。而夏執中本人不為名利,當官時積極為百姓做實事,官聲極好,因此被加封為“提舉”萬壽觀(宋朝官名),宋甯宗年間又加太保之職。
有這樣争氣的弟弟,做姐姐的也舒心,但是夏皇後卻沒有活過年紀比她還大九歲的丈夫,乾道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二歲,谥曰“安恭”。紹熙五年(1194年)十月二十九日,改谥“成恭”。
夏皇後死後十年,當初與她一起被賜給趙昚的謝氏被立為皇後,也就是後來的成肅謝皇後。
謝皇後是宋孝宗趙昚的第三任皇後,丹陽人,她出身寒門,和夏氏的經曆幾乎相同,或許更加可憐。紹興二年(1132年),謝氏出生在浙江紹興,然而不幸的是,在幼年就父母雙亡,孤苦無依。萬幸的是,謝氏那時被翟姓人家收養,随姓翟,而免于流離失所凍餓而死。
謝氏長大後被選入宮,與夏氏一樣成為了吳皇後的侍女,賜予宋孝宗後被封為鹹安郡夫人。宋孝宗即位後晉婉容,隆興二年(1164年)二月十一日,晉封貴妃。乾道三年(1167年),成恭皇後夏氏去世。中宮虛位,翟貴妃代掌後宮。淳熙三年(1176年),孝宗奉太上皇命,立翟氏為皇後,恢複謝姓,其親屬十餘人受到封賞。
這位謝皇後也是一位人物,她協助宋孝宗恢複嶽飛名譽,嚴厲懲治已經死去的秦桧的家族,重用張浚和虞允文等主戰派,力圖整軍備戰,恢複中原,收複中原失地。雖然後來在各種勢力的幹擾下功敗垂成,但宋孝宗在位二十多年間,南宋經濟呈現一片繁榮,政治有序,官員清廉,文化發展,創造了南宋曆史上有名的大宋中興,史稱乾淳之治。這裡面和謝皇後的賢德是分不開的。
由此,謝氏因輔佐宋孝宗也在青史上留下了美名,被稱為鐵腕皇後。清代光緒年《丹陽縣志》盛贊謝皇後詩雲:“中興帝後豈尋常,映出蛟龍侶鳳凰。女伴同行真不識,今來橋畔水猶香。”
據史料記載,在南宋的帝王中,宋孝宗是最節儉的。在宋孝宗執政期間國庫裡的銀錢幾乎不曾動用,時間一長,用來穿銅錢的麻繩竟然斷了,而且在宋孝宗的後宮中,每日的開支也是有規定的。由于宋孝宗本人比較節儉,帶動朝中文武百官以及後宮也很盛行節儉之風。
其實,在宋孝宗一朝,皇後謝氏的節儉才是最徹底的。謝氏出身寒門。也許正是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謝氏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當皇後以後也仍然保持着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她甚至自己洗衣服,一件衣服常常洗了又洗,穿了又穿。
紹熙元年(1190年)正月初一日,宋孝宗傳位宋光宗,謝皇後被尊為太上皇後,尊号為壽成皇後。
謝皇後不僅生活節儉,在政治上也頗有魄力,可以說是殺伐決斷、毫不猶豫。南宋曆代帝王中,宋光宗是有名的懼内帝。宋光宗的妻子慈懿皇後李鳳娘為人張揚跋扈,對待宋孝宗夫婦也很是不尊重,經常忤逆長輩。
據史料記載,李鳳娘請求光宗立自己的兒子嘉王趙擴為太子,孝宗認為光宗才繼位,不想那麼早立太子。當然,孝宗也的确有他的考量,嘉王趙擴是光宗獨子,出了名的不慧低能兒,沒有堂弟趙抦(魏惠憲王趙恺之子)聰明,當初孝宗越過二兒子魏王趙恺立三兒子光宗,導緻老二魏王早死,孝宗也蠻愧疚二兒子的,眼看着小孫子趙抦很聰明伶俐,就想讓光宗立侄子趙抦,以安慰死去的魏王趙恺。因此,孝宗不願意立嘉王趙擴。
而身為婆母的謝太後也批評兒媳婦要賢良淑德不要幹預政事,李鳳娘當時就發飙說:“我是六禮所聘的元妃,嘉王是我親生的,憑什麼不能立太子!”一句話諷刺公公婆婆,諷刺公爹孝宗不是高宗親生子,嘲笑婆母謝太後不是孝宗原配發妻,把孝宗氣得非要廢了兒媳婦,謝太後同樣怒不可遏。但太師史浩認為光宗才剛登基,若立即廢後或會引起人們議論,不利于大局,堅決反對廢後一事,而孝宗又已經退位為太上皇,得不到大臣們的支持,廢後一事便因此不了了之。
這件事被李鳳娘添油加醋地告訴了宋光宗,讒言說恐怕光宗的帝位都會保不住,成功地讓孝宗與光宗父子的關系變得緊張。此後,光宗對孝宗十分猜忌,漸漸發展到孝宗生病,光宗也不聞不問。
李鳳娘唯恐光宗父子之間關系緩和,便想盡一切辦法挑撥離間,讓光宗與父親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漠,再無挽回的可能。後來孝宗思念兒子病重,光宗都不去看父親,群臣哭求皇帝,光宗都不理。
孝宗至死都沒有再見到兒子光宗,親爹死了光宗也不出來辦理喪事,裝病不見大臣,把大臣氣壞了,趙汝愚和韓侂胄就策劃了紹熙内禅,以高宗吳皇後的名義讓光宗退位為上皇,立嘉王趙擴為皇帝,是為宋甯宗,謝太後被尊為惠慈皇太後。
慶元六年(1200年)甯宗尊稱謝太後為太皇太後。開禧三年(1207年)五月十六日謝氏崩于壽慈殿,谥曰“成肅”,附葬永阜陵。宋甯宗在成肅謝皇後去世後,恩賜其弟謝淵金兩千兩、錢十萬缗、田十頃,後封和國公,足見宋甯宗對謝皇後敬愛有加。
除了先後相繼的三個皇後外,孝宗還有四位有品級的妃子,即貴妃蔡氏、張氏,賢妃李氏,淑妃陳氏。
蔡貴妃是宜州觀察使蔡蕩之女,隆興初入宮,乾道初封和義郡夫人,淳熙初進為婉容。淳熙十二年(1185年)冬,冊為貴妃。兩年後病故。
李賢妃入宮較晚,到淳熙三年(1176年)才冊為通義郡夫人,四年後又進為婕妤。她是孝宗較為喜歡的一個妃子。其他妃子均無生育,隻有她為孝宗生下一女,但出生僅五個月就不幸夭亡。李氏十分傷心,憂郁成病,一年後便去世。孝宗頗感痛惜,特追封為賢妃,并予厚葬。此事還一度引起一些朝臣的非議,認為孝宗“後宮寵幸多,宮中妄費”。孝宗不得不出面解釋說:“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萬缗耳。”
張貴妃和陳淑妃都是在孝宗晚年入宮的。張氏先為同安郡夫人、婕妤、婉容,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被冊為貴妃。陳氏初入宮時為新平郡夫人,孝宗退位後,才冊立其為淑妃。
另外在孝宗後宮中,那些沒有正式品秩的嫔妾總共也隻有15人,其中乾道年間入宮的2人;淳熙年間入宮的5人;退位後入宮的8人。在統治前期,孝宗志高氣盛,緻力于恢複中興,對後宮略不在意;到後期,尤其是退位後,由于意志消沉,情緒煩悶,後宮稍稍增多。
但即便如此,連同其即位前就已納聘的在内,終孝宗一生,後宮嫔妃之類全部加起來也不過20幾個人,同其它帝王後妃嫔妾成百上千的情況相比,确實稱得上是淡泊聲色。
由于不喜聲色,孝宗的子女在古代帝王中也屬于較少之列。尤其是在即位後,他勤于政務,無暇他顧,27年間竟無一子誕生。在孝宗先後共有的四子二女中,除次女為李賢妃于淳熙九年(1182年)所生,五個月即夭亡外,其餘四子一女均為元配郭氏所生。
宋孝宗是風評不錯的皇帝,後宮團隊還如此,何況那些風流天子呢?後宮的美女多的恐怕皇帝本人都數不清,在那個不把女性當人看的時代裡,如果不是和皇帝有點關系,還會有誰在史書裡為她們記上一筆呢?在皇權至上的年代中,這些女孩子無路可逃,隻能匍匐依附在男權制下。而令人感慨的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些女性沒有從那種維度裡走出來,明明是獨立自由的現代人,滿腦子卻是封建糟粕。
在郭信芳穿越前,網絡上“嫡庶神教”可謂是大行其道。一直以來都有人執着于原配與繼室誰大誰尊貴的問題,有些人的思維可以用走火入魔來形容,執迷于一個身份,而忽略身份并不代表實際地位的事實,原配什麼都是尊貴的,哪怕她是個潑婦毒婦,也該站在制高點上,繼室就是低賤的,得給原配牌位行禮,哪怕繼室賢良淑德,也得受兒媳的不尊重,因為那是元嫡兒媳婦的資格,誰讓你是繼嫡……
然而,這種荒謬的觀念,在郭信芳的眼中卻是如此的刺眼。拜托,帶清都亡了,就是帶清也沒有絕對的原配至上論。畢竟在封建社會裡,無所謂原配繼室,還是要看男人的心偏向誰,做為皇帝,他心裡偏誰誰就尊貴,無關身份地位,根本沒必要扯什麼原配尊貴,繼室低賤。做為現代人還一口一個原配尊貴繼室低賤的,不覺得很可笑嗎?難道都是女德班裡出來的?
就拿成穆郭皇後與成恭夏皇後娘家人的待遇對比,郭皇後的父親郭瑊最初是右朝散郎(正七品)、充秘閣修撰(從六品),孝宗繼位後提拔(1162.8)老丈人為鄂州觀察使(正五品)、提舉萬壽觀;次年(1163)三月又遷昭慶軍承宣使(正四品),妻子宗室女趙氏封淑國夫人;隆興二年(1164)二月,郭瑊薨,追封榮王。
隆興二年(1164)正月二十一日,追贈郭皇後的曾祖父西京左藏庫副使、贈開府儀同三司郭若節為太保,曾祖母德國夫人曹氏贈福國夫人;祖父奉直大夫、贈金紫光祿大夫郭直卿贈太子太傅,祖母永甯郡夫人夏氏贈和國夫人。
随即就在次月二月十七,孝宗追贈繼室夏皇後的曾祖父儒林郎、吉州吉水縣主簿夏令吉為太子少保,曾祖母宜春郡夫人張氏贈榮國夫人;祖父太子少傅夏谷贈少傅,祖母永嘉郡夫人孫氏贈惠國夫人;父親太子少師夏協贈少師,母親和義郡夫人趙氏贈淑國夫人。
當年的閏十一月二十五,孝宗再次提高夏皇後娘家待遇,曾祖父夏令吉贈太保,曾祖母張氏衛國夫人;祖父夏谷贈太傅,祖母孫氏蔡國夫人;母趙氏福國夫人。
郭皇後有兩個弟弟,郭師元和郭師禹;夏皇後有一個弟弟夏執中,再來看看弟弟們的待遇:
隆興元年(1163)十月十一日:诏夏執中特與依格補承信郎(從九品);二十四日執中除閤門祗候(從八品)
隆興二年(1164)正月二十六日:诏皇後弟承信郎、閤門祗候夏執中除右武郎(從七品)、閤門宣贊舍人(從七品)。皇後親屬恩澤依格二十五人。
乾道二年(1166)四月十三日:诏達州刺史(從五品)、帶禦器械、幹辦皇城司夏執中妻安人谌氏特封宜人,皇後歸谒家廟推恩也。
乾道三年(1167)六月二十五,夏皇後駕崩;閏七月十九日:诏安恭皇後弟夏執中特與轉宜州觀察使(正五品)。(以後就要看兩個死去的姐姐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高低了。)
淳熙元年(1174)四月:郭師元武功大夫、忠州團練使(從五品)、主管佑神觀。
淳熙七年(1180)八月:郭師元均州防禦使(從五品)、帶禦器械;郭師禹忠州防禦使(從五品)、帶禦器械、幹辦皇城司。
淳熙十一年(1184)九月:郭師元福州觀察使(正五品)、提舉佑神觀;郭師禹利州觀察使(正五品)、提舉佑神觀。
淳熙十三年(1186)二月:郭師元奉國軍承宣使(正四品);郭師禹昭慶軍承宣使(正四品)。郭師元早死,臨死也沒混上建節(節度使官)。
淳熙十五年(1188)六月四日:武泰軍承宣使(正四品)、帶禦器械、幹辦皇城司、專切提舉訓練所、宜春郡開國公夏執中授奉國軍節度使(從二品),提舉萬壽觀。(起點低的夏弟弟卻率先建節。)
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昭慶軍承宣使(正四品)、提舉佑神觀、吳興郡開國侯郭師禹授保大軍節度使(從二品),提舉萬壽觀。(就在孝宗内禅的前一個月才給郭弟弟建節。)
淳熙十六年(1189)五月:保大軍節度使(從二品)、提舉萬壽觀、吳興郡開國公郭師禹特授太尉。(郭師禹親外甥光宗已經繼位)
紹熙三年(1192)六月:郭師禹特授少保。
紹熙五年(1194)十一月七日,诏:安恭皇後親弟夏執中長男合門宣贊舍人允言應奉日久,特除帶禦器械,候服阕日,先令額外供職;次男允功、允弼并除合門祗候;女夏氏特封安人,從侄日新、親屬谌大本、女夫楊源并特轉一官。(此時甯宗已經繼位。)
紹熙五年(1194)十二月:少傅、保大軍節度使(從二品)、充萬壽觀使、郭師禹為少師(正一品)、永甯郡王。
慶元二年(1196)九月:郭師禹太保;十月,太傅、永甯郡王郭師禹緻仕。十一月十一日,诏:成穆皇後親弟故太保永甯郡王郭師禹【可比附吳益、夏執中體例】,長男授特除合門宣贊舍人,次男拓特與帶貼職,并候出官祗授。親侄揄、揚、女夫張沆、從侄掄、操、揆及皇後親舅之子趙彥梁,并特與轉行一官,内選人比類施行。(到了甯宗,親祖母、原配郭皇後的親屬才能享受和繼祖母、妾扶正的繼室夏皇後娘家的待遇。)
慶元五年(1199)十月:郭師禹追封廣陵郡王。
的确,宋朝吸取了漢朝的經驗教訓,不讓外戚坐大成事。但是,郭皇後的親屬們,得到的待遇卻實在太差,就連應該獲得了晉封也沒有。尤其是她的弟弟郭師禹、郭師元,在宋孝宗時期,官職不過正四品的承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