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木闆和稻草之間,垂下了一縷細長的……線?
姜迎花伸手小心的取了下來,這根‘線’大概拇指那麼長,乍一看皺皺巴巴,非常細,放到眼前再瞧,發現它是被猛然從什麼東西上扯下來,導緻皺成了一團。
她試着把它慢慢從兩邊扯開,終于看清了它的真面目。
是紗。
紅色的紗,在床底下被勾住了。
木刺扯斷頭發處,那小塊兒頭皮還隐隐發痛,姜迎花輕揉了一下那處位置,突然福至心靈地明白了,這是頭繩!
扯一尺布做衣裳,再省着用也有些裁剪出來的碎布。紗,也是一樣的。
小商販收集有錢人家做完衣服的邊角紗,重新利用起來做頭繩。
不拘是布料還是紗,反正都回收起來。
稍大點的,一塊料子可以做一根,甚至兩三根。小點的,就和其他異色、不同材料縫合拼湊到一起,做成彩色頭繩。
同色同材料的頭繩稍貴些,一般要十幾文錢一根,不是所有孩子能擁有的。
趙錦心有,姜迎花還見過。
某次貨物賣得慢,黃昏時節,她做完生意從巷尾回家,趙家院門打開,趙老太太和徐秀雲在院子裡擇菜,趙錦心在院門口,來來回回地跳門檻玩兒。
蹦蹦跳跳地,一下從門檻裡跳到巷子裡,又很快轉身從巷子裡跳到院子裡。
那天,她頭上就紮着水紅色的頭繩,盡管蹦跳太多次頭發有點松散了,把頭繩遮住了許多,姜迎花還是一打眼就瞧見了。
這個時代風景秀麗,但缺乏人為制造出來的色彩。
她的小生意多跟底層的百姓們打交道,而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大多都穿着粗布衣裳,差别可能在于衣裳新舊,打了幾個補丁。
久未瞧見鮮豔的顔色,突然看到了,姜迎花覺着開心。
“錦心,快到娘這邊來,跟娘一起擇菜好不好?”還記得坐在凳子上的徐秀雲怕趙錦心磕了牙,柔聲細語地想把她叫到身邊去。
再一擡眼,看到路過的姜迎花,語速快了幾分,補了一句:“看看門外是誰呀?快跟迎花姐打招呼。”
姜迎花與她們寒暄了幾句才回家。
她勾住這縷細紗,裝在了荷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