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老師在回答之後,就又看向窗外。
看向那一切他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樹。
餘夢有些好奇,他看窗外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呢?想自己學生時代吃不飽飯,沒錢讀書?還是想自己沒考上好的大學,到這個破學校來教書?還是想自己性格不合群,人生失意?
若是不能理解詩詞的感情,是很難對詩詞産生持久的喜愛的?
可詩詞中的感情,大多是詩人人生屯邅時的塊壘,讀起來若是感同身受,就如鲠在喉啊……
一句名流千古的詩句,淬煉了詩人多少心血?而後人進入詩中,又是在遭遇了多少現實的磋磨之後,以古人自代,以古人自勵,以古人之詞澆己之塊壘呢?
餘夢早就覺得,不讀詩詞的人生,他們少了很多很多情感上的體驗。
可是她又知道,真正喜愛詩詞的,情感都極為敏感,心思都極為沉重。
這大概也是為何曆史老師說,從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原因吧。
若是不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餘夢心想,或許可以和曆史老師成為忘年之交吧。
不過,以曆史老師的性格,必然也是不可能的了。
于餘夢而言,曆史老師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也是塑造她人生性格的人之一呀。
那些一本本古舊的詩詞,不正好是他讀過,然後她從同一本書上讀過。
她的目光劃過那本發黃的古籍的時候,不也是穿過時空,落在曆史老師目光停頓之處麼?
他也在鼓勵他堅持詩詞的愛好呀,也在鼓勵她堅持自己的路啊,也在鼓勵她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啊……
這些,是他們無須言語的交流。
亦或,是餘夢想當然的安慰。
但他們終究有不可磨滅的相似之處——對詩詞的熱愛……
班裡同學問:“老師,你們能不能高二繼續教我們呀?”
曆史老師說:“教務處已經定了,你們好好學習。”
班裡的同學一陣落寞。她們趕走了地理老師,她們留不住曆史老師……
這難道也不是人生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