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秦皇漢武見慣了戰争屠殺,也沒遇見過這種同類相食的畜生。
嬴政想起了白起。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降軍三十萬人,世人都說白起是殺神,罪惡滔天。等他自己當了君王,才知道除了坑殺,别無他法。
可這是整整三十萬人!這些人要怎麼處理?他們各個恨秦入骨,人心思趙,給一點機會就會反秦。把他們圈禁起來,養着?秦國人自己都吃不飽,哪裡有足夠的糧食去養他們!讓他們去開疆拓土?他們難道不聯合起來反叛秦國?讓秦人去監視?他怕不是瘋了,誰能監視三十萬人?
隻有坑殺。
可秦國先君對待敵人也僅僅是坑殺,而不是把他們分屍而食!
武安君再嗜殺,也沒有吃同類的習慣!
儒家說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他們就該去看看後世,至少春秋戰國之人還有點良知!
——
李世民回憶起這十多年來大大小小的戰争,不由得脫口大罵,這群豬狗不如的東西,不愛惜民力如何能長治久安?他為了國家安定,百姓富足嘔心瀝血,這些人竟然如此糟蹋百姓!魏晉三百年亂世,結果這群人八十年搞出了魏晉三百年的效果!
李建成冷笑道:“李二,你若是殺親兄弟,莫不是與那些人一樣不配當人!”
“大哥言之過早!”李世民有些底氣不足,他要留李建成,他手底下的将士也不會同意!再說,李建成雖然更自己相比略顯平庸,但并不是真的無能,留下是個極大的隐患。
可這又該怎麼辦,弑父殺兄不是從自己這裡開的頭,可聽了天音的講述,又親眼見識了毫無倫理道德的情形,他真的有些畏懼。
——
李隆基面色慘白,天音每說一句,他的臉就白一分。自己為了開疆拓土,确實給了節度使極大幾乎不受約束的權利,他身為天子,能夠轄制住這些驕兵,可後人愚笨!
一定是後人愚笨,學不來朕半點本事才讓大唐落得如此下場!
所以天音所說的昏君,無非就是自己教子不嚴才導緻了安史之亂,而因為安史之亂有了後世慘絕人寰的場景,所以根源在太子!
隻有殺了太子,才能杜絕安史之亂!
賀知章見李隆基面色凝重,聯合起天音,完了,太子危險!“聖人!太子,不,三皇子若當真聯合邊将造反,可他并沒有說那人是誰,可這人終究是一個隐患,還需要三皇子說出這人是誰!”
高力士也怕李隆基被憤怒沖昏了頭腦,也接二連三勸谏。
楊玉環明白高力士是在給自己使眼色,可她真的不敢說朝堂之事啊,這得偏過頭去不再看他。
【‘内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八十年中42個皇帝被殺,為了增強軍力,于是請異族幫忙,結果又導緻了華夏四百年被異族欺壓的慘狀!】
【所以不怪再次統一華夏的宋朝便視武人為噩夢,視武将為懸在頭頂的劍,試問那一個開國皇帝見過這樣的情形能不害怕?】
【可惜趙家的天子沒有想到,時代變了!以文抑武,然後因文人亡國!】
“什麼!”趙匡胤顧不得沉着的形象,從龍椅上跳了起來。他正在感歎老天爺終于明理了,看到了自己重文抑武的苦衷,結果突如其來一句“時代變了”,這是什麼意思!
“皇兄稍安勿躁!”趙匡義心裡希望天音再多說一點,可隻是提了一句“宋朝”“趙家天子”就沒影了,“如今大宋初立,許多安排尚未完善,如今又有天音輔佐,臣帝相信皇兄一定能找到平衡之法,文人亡國之事不會發生!”
趙德芳兩兄弟不斷寬慰父親,“趙家兒郎不會是庸弱無能之輩,一定能想出兩全其美之策!”
【那麼,什麼是安史之亂?】
【所謂安史之亂,就是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叛亂。當時的安祿山身兼範陽、平盧、河東節度使于一身,擁兵十五萬,以‘憂國之危’、奉旨诏讨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往洛陽、長安攻來。】
“聖人,臣就說安祿山有謀反之意,果真如此啊!”楊國忠興奮地驚叫着,他總在李隆基身邊吹耳邊風,說安祿山要謀反,結果真的反了!自己總算能除掉這個死胖子了!
安祿山也被天幕吓傻了,但很快反應過來,“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朝李隆基爬過去,大聲哀嚎哭訴道:“聖人,臣能有今天,全是聖人的恩德,打死臣,臣也不敢謀反啊!”他抱住李隆基的腿,鼻涕眼淚糊了一臉。
他确實手有唐朝三分之一的軍隊,而且都是奚族、突厥族、室韋這種外族将士,他們都在草原苦寒中長大,骁勇無比,屢戰屢勝。也确實有幕僚總說李隆基年老昏聩,自己又得罪了儲君,将來太子繼位自己一定沒有好下場。還有該死的楊國忠,幾次三番阻攔自己當宰相,還總在老頭子面前吹耳邊風,說自己要謀反,老頭子現在是沒有相信,萬一将來楊國忠說動了老頭子呢?
安祿山承認,自己有些心動,畢竟一個乞丐不會去眼饞皇帝的位置,但他眼饞啊!自己是三鎮節度使,有近二十萬的強兵悍将。關中這些地方早就不行了,貴族生活奢侈,唐朝承平日久,這些人包括老皇帝全然沒有危機感,要是拼一把也不是不可以。
但李隆基對自己太好了,要什麼給什麼,摸着良心說,這比親爹親媽還好!還那麼相信自己,要權給權,除了沒有讓自己當宰相,其他真的沒啥好說的。雖然自己沒有良心,但真的不可否認他對自己真的很好!
所以他确實想造反,反正太子登基自己早晚都是死,可他不想反李隆基啊!他是想等着老頭子死了反太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