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悠悠轉醒,就聽到天音說【那麼,馬嵬驿之變背後到底有誰的影子呢?】
誰能在兵變之後受益最大,誰就是幕後主使。而有資格指揮士兵嘩變的人,當然隻有太子。
正如天音所說,自己老了,沒有人不在乎未來,太子就代表了未來。如果太子能夠平定叛亂,收複長安,變就變吧。總好過百年之後,自己以亡國之君的身份去見祖宗。
他剛才确确實實看到了太宗文皇帝,這天幕應當就是祖先派來幫他的,讓他從昏聩中清醒過來。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李隆基推開來攙扶的高力士,對着天幕行了一個大禮,正色道:“罪人李隆基,懇請列祖列宗教誨。”
安史之亂還沒有發生,一切都來得及。
“去請太子進來,共聽教誨。”
賀知章悄無聲息朝李隆基的方向看了一眼,心道,這回太子的身份真正穩了。
【馬嵬驿之變後,又發生了什麼呢?】
【六月十五日清晨,李隆基帶着隊伍離開馬嵬驿。離開長安之時,說要去蜀地,然而蜀地是楊國忠的地盤,那裡的官吏都是楊國忠手底下的人,如果去了蜀地,會不會遭到反噬?這是禁軍的疑問。可是,要去哪裡呢?】
【就在這時,發生了史上著名的‘遮道請留’。無數百姓哭着請求李隆基‘長安城裡的宮殿是陛下的住所,渭水河畔的陵墓是陛下的祖墳,舍棄長安和祖墳,陛下您又能去哪裡?’李隆基躊躇許久,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隻留下太子安撫哀怨的百姓。】
【無數百姓無奈地看着皇帝離開的背影,他們攔住了太子,‘陛下要走,我們無可奈何,但我等願意跟随殿下征讨逆賊,收複長安。如果陛下和殿下走去了蜀地,中原的百姓又該何去何從?’】
【李亨留了下來,他帶着李隆基分給他的兩千禁軍去了扶風,去集結西北邊軍,讨伐逆賊,克複兩京。此時,李亨身邊的人馬已經超過了李隆基。最後,李亨在靈武自立門戶,擇日登基。這樣看來,李亨是最後的赢家。】
【而楊玉環,真的是個可憐人。楊國忠為什麼權傾天下,後人都說是因為他靠裙帶關系。事實上,楊國忠與楊玉環的關系非常單薄,與楊國忠交情匪淺的是虢國夫人!楊玉環去攔住李隆基親征是楊國忠和楊氏姐妹勸的,甚至可以說是被吓的。】
【如果有機會見到年幼的楊玉環,我想告訴她,永遠永遠不要去長安!】
楊玉環見天音竟然會為自己說話,一時之間不敢相信。她多想放聲大哭,可皇帝眼睜睜看着,她強忍住淚水,就像平時一樣笑。
是啊,永遠不來長安,自己就不會遇見壽王,也不會被皇帝看上,最後也不會被缢殺,更不會留下千載罵名!
憑什麼,皇帝的錯要女人來承擔?憑什麼,自己一生賢淑要被冠上禍國妖妃的名頭?
在楊玉環沒有注意的地方,李琩暗自抹淚,風光霁月的大唐皇子,成了如今這副窩囊模樣!貧苦人家的父親尚且為兒子操心,自己的父親是大唐天子啊!
可惜他們二人的痛苦隻有他們二人知曉,殿内的朝臣雖然私心承認天音所言是真,可不過一個女子,憐惜過了也就罷了,何須多言!
李隆基面不改色,不去理會天幕的内容,他要避免安史之亂,要除掉藩鎮,朝中還有誰能用,北邊的仗還打不打。
【李隆基默認了,他選擇顧全大局,傳位太子。太子不敢受,父子二人推诿後,在傳位诏書中明确:在克複長安之前,太上皇對軍國大事有知情權,參與權,甚至是決策權。】
【簡而言之,太上皇并不放權,皇帝隻是名義上的皇帝,除非皇帝收複了長安。】
【就是這樣的決定,導緻了李亨收複長安心切,無視長遠利益,不聽從李泌的建議,失去了解決藩鎮之禍的最好時機!】
李亨沒有想到自己真的順利登基,可竟然錯失了解決藩鎮節度使的機會!他對那時候自己的心思很清楚。他要作為孝順兒子登基,名正言順從父親手裡接過權柄,所以不能有一點點差池,否則不得人心,若沒有太宗文皇帝的能力,還會遺臭萬年。
至于馬嵬驿之變,自己正是得利最多的人,趁機誅殺奸相,還脫離了父親,另立門戶,“阿耶,兒臣……”
天知道李亨做夢都想誅殺楊國忠,這個小人,不斷給自己找事情,之前的三大案都是他和李林甫搞的鬼!自己每日提心吊膽地活着,生怕一不小心就步入兄長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