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親自扶起請罪的太子,溫言道:“為國為民,你做得很好。”他端詳着兩鬓斑白的太子,才三十多歲,就白發叢生。這裡面,大概都是自己的功勞。在那種情況下,能引導嘩變的人隻有三個,太子,禁軍首領陳玄禮還有高力士。但後兩個人能得到什麼呢?
陳玄禮有從龍之功,高力士一個宦官,權利來自于皇帝。可沒有老皇帝的心腹去服侍新君的。所以,極有可能就是太子說動了陳玄禮,最後導緻了馬嵬驿之變。至于貴妃,或許是無妄之災。不過太子心眼确實不大,之前監國沒有監成,很難不懷疑他沒有懷恨在心,順勢缢殺一個妃子,太容易了。
【李泌建議李亨,先攻克叛軍的老巢範陽,徹底清繳叛軍,随後克複兩京易如反掌。但李亨急切地想先收複長安。當時的兵力克複長安正好足夠,但收取了長安後就無力再去攻打範陽了。而叛軍老巢沒有得到清繳,很快恢複元氣後卷土重來!最後,河北藩鎮尾大不掉,他們表面上投降,李亨不得己隻能将這些掌握安祿山殘餘勢力的人繼續封為節度使,占據河北。】
【從此,一個安祿山死了,取而代之的是河北出現了三個‘安祿山’,最後大唐境内數不清的‘安祿山’】
【李亨的想法沒有錯,他登基理由來自于平定叛亂,收複兩京。他必須快速收取長安和洛陽,讓天下人和李隆基看到自己的決心實力,從而李隆基迫于壓力必須承認李亨的合法性,天下人也會支持擁護這位中興之君。】
【說到底,李亨隻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君主,與他的父親差距太遠。李隆基老年雖然昏招頻出,但他的政治手段絕對是高明的,通過三方制衡,牢牢鞏固了自己的權勢,高高在上看着宰相、太子、邊将鬥來鬥去。雖然李隆基好大喜功,冷漠無情,但從本質上來說,他的政治手腕相當高明,政治眼界比李亨不知道高多少。他對太子的打壓和磨煉直接造就了一輩子生活在父親陰影之下的小心過度的平庸君王。】
【李亨回鹘聯盟,憑借回鹘強大的騎兵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在兩京光複之日,也是兩京百姓遭難之時。】
【李亨答應了回鹘軍隊,一旦攻克長安,長安城裡的金銀珠寶任由回鹘軍隊劫掠,‘克城之日,土地、土庶歸唐,金帛、奴婢皆歸回鹘。’可一旦履行承諾,長安百姓将遭到不亞于安祿山叛軍入城是的浩劫!還是廣平王李俶哭着攔住回鹘太子,他說‘如果劫掠,那就會助長百姓反叛的心思,到時候洛陽就不好攻克了。’】
【難道讓回鹘人白白給大唐打工嗎?】
【李俶沒有辦法,兵不強,馬不壯,他無力阻攔,‘那就請攻克了洛陽後履行承諾吧’】
李世民看着軟弱的子孫,恨不得自己親自去平定叛亂,回鹘,西北小國,也敢在大唐面前耀武揚威,還敢搶劫大唐子民!後世子孫是沒有骨頭嗎!
還有李亨,解決藩鎮的大好機會給到他手裡他不要!他在怕什麼!
尉遲敬德對天音說的玄宗朝大唐兵強馬壯不以為然,若是兵強馬壯,還能被回鹘欺負成哪個鬼樣子?堂堂皇子哭着求異族,像什麼話!至少這個齊王也隻是逃跑,沒有跟孫子似的求異族!
長孫無忌明白,李亨的考量完全有道理,政治考量壓倒了軍事邏輯,他太着急了,太想得到李隆基的承認,雖然李隆基後期昏聩,但天音也說了,這是将大唐推向巅峰的君主。父強子弱的悲劇不外乎如此。而他們這位,父弱子強,也不少好事。
——
李隆基沒法去責怪李亨。
他一直防着宮廷政變,應該說大唐的皇帝都會擔心宮廷政變,而李亨有這個想法很正常。誰也不願意當名不正言不順,有名無實的君王。可惜眼界太小!那個時候的自己還有幾年活頭!為什麼不先解決藩鎮問題!
更可惡的是,竟然與回鹘人勾結!
李亨越聽越害怕,後背的冷汗滲出來打濕的錦袍,他明白自己那樣做的根源,可被廣而告之,在父親、朝臣甚至是在先祖面前丢盡了臉面!倒是自己的兒子,大出風頭。
如果李亨來到後世,就知道他和李隆基現在是公開處刑的狀态。
【當廣平王帶着大軍浩浩蕩蕩進入長安時,朱雀大街兩邊占滿了長安的百姓,他們熱内盈眶,伏地痛哭。皇帝回來了,是不是能帶着他們過上好日子,是不是能造就下一個‘開元盛世’?】
【很遺憾,盛唐至此終結了。】
【最可憐的莫過于燕雲之地的百姓。一百五十年後,唐朝滅亡,燕雲被割給異族。下一次燕雲百姓歸入華夏,要等五百年。】
【對于天寶十五年之後的唐朝百姓而言,對于大唐盛世的記憶已經漸行漸遠,他們不斷懷念貞觀八年颉利可汗的舞姿,懷念‘天下無貴物’的開元十三年,懷念曲江芙蓉池的袱禊,上元節的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