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哪一次政變不是出自宮廷不是源于女禍!就算是太宗文皇帝再罵他,他也能說出原委來!
【盡管天寶年間唐朝内部矛盾重重,皇親國戚,豪門貴族争相兼并土地,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百姓要麼流亡,要麼成為地主的隐戶佃戶,國家賦稅無法保障,偏偏皇帝帶頭荒淫無道,奢靡無度。以土地為根基的唐朝兵制無法正常運行,偏偏李隆基好大喜功,導緻節度使擁兵自重,藩鎮逐漸脫離中央朝廷。】
【但是這些都是次要問題,随着曆史的發展,唐朝内部注定要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不是直接導緻安史之亂的誘因!】
【安史之亂完全可以避免,它真正的誘因是李隆基制衡策略的失算!換句話說,就是李隆基沉迷制衡,将朝廷分為三股勢力,宰相,太子,邊将,他高高在上看着這三股勢力鬥得死去活來,最後玩脫了,安史之亂就是對他的反噬!】
“什麼!”李隆基此生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不會發生像唐隆政變、玄武門之變這種政變,執政後将最大的經曆都放在了防患宮廷政變上。如今太子聽話,宰相聽話,邊将也聽話,雖然從天音口中得知最後是邊将作亂,但他從未想過是自己的帝王之術造成了安史之亂。
他認為不過是安祿山權勢過大,擁兵自重,不服朝廷,想要過一過當皇帝的瘾。而且朝廷内有楊國忠要想扳倒安祿山,太子對安祿山恨之入骨,所以安祿山會反。
竟然是因為自己的帝王之術嗎?
【後世認為,玄宗朝的禍端和大唐由盛轉衰是從張九齡罷相開始的,實際上也是從李隆基不再關心民間疾苦開始的。】
【張九齡德才兼備,有識人之能。但随着李隆基的倦怠和享樂苗頭的發芽,張九齡這樣兢兢業業的宰相不再符合李隆基的需要了。當然,李隆基為了民心和美名這些都能接受,唯獨一件事他無法忍耐。】
【太子之事!】
【張九齡明确站在了先太子李瑛身後!這才是直接導緻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位的根本原因!】
【開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已經五十四歲了,年老的君王與年輕的儲君,這樣的組合,肯定要出事。當然也有例外。】
【從李隆基登基開始,就吸取前代和自己的上位經驗,不斷壓縮皇子的政治空間,時刻對兒子們進行政治監視,皇太子尤甚!在玄宗朝的皇子們無疑是痛苦的,十幾個兄弟擠在十王所,就連皇太子也無法住進代表儲君的東宮。就連女性,李隆基也采用了許多手段壓制她們,典型的長孫皇後式人物王皇後,被廢就是代價!】
【李瑛身居儲君之位二十年,不可避免地會形成以太子即未來皇帝為中心的政治團體,畢竟沒有人能拒絕從龍之功的誘惑。李隆基從内心恐懼年輕的太子,于是借寵妃之手,除掉太子。】
【李隆基真的昏聩嗎?非也,他是太聰明了!】
【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訴,說太子、鄂王、光王謀害自己,李隆基大怒,問張九齡怎麼辦,張九齡說太子和兩位親王都賢良,廢太子是動搖國本,并引經據典引用晉獻公、漢武帝、隋文帝等人的例子表示反駁。張九齡在一天,他就會保護太子一天!】
【這時,深谙帝王心事的李林甫來了。跟李治要廢王皇後立武則天為後時的李績一樣,他們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于是李隆基把三個兒子貶為庶人,但立即追加诏令:廢人李瑛、李瑤、李琚賜死。史書記載‘天下冤之’】
【一日殺三子!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嬴政皺着眉頭聽到此處,覺得後世真是荒唐!虎毒不食子,竟然一日之間連殺三子!哪裡配當父親呢?自己二十幾個兒子雖然不成器,但自己也讓他們活得像個公子王孫。
自己雖然總罵扶蘇,但他是未來的皇帝!身為帝王卻仁弱,将來自己死了,他又該怎麼辦?
【李治廢王皇後的失敗者是長孫無忌,李隆基殺兒子的失敗者是張九齡。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結局:一個被冤死黔州,一個冤死荊州。從此,李隆基得到了完全聽話的宰相。】
玄武門前的長孫無忌,“?”
他摻和未來的皇帝外甥立皇後了!然後還被貶黔州,最後慘兮兮死在黔州!長孫無忌看向秦王,神色見的意思很明顯:妹夫,我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你的事吧?
李世民不自然地摸了摸鼻子,他什麼也不知道啊!他真的什麼也不知道!
最後長孫無忌隻能頂着衆人同情質疑的眼光繼續看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