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明朝。衆所周知,得國之正莫過于朱元璋,又衆所周知,明朝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根繩,明太祖就是那一個碗。】
[可是他文化低,所以被騙了]
[閑着沒事認什麼朱熹當祖宗?]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滿頭問号,一個碗他知道,他老朱當過乞丐,最後當上了開國皇帝,他也總是拿這個經曆說事兒。但那結局一根繩是怎麼回事?
還有他沒有認朱熹當祖宗!他雖然動搖過,但他最後不是沒有認嗎?
天幕就這點不好,總是擦着邊邊角角透露一些東西,如果能和它交流就好了。
【辟一下謠,朱元璋沒認朱熹當祖先。他在皇室的牒譜中,将祖上情況寫得很清楚,就是幾代貧農。就像朋友們說的那樣,朱元璋起步太低,他建立的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我們現在看來是極為落後和匪夷所思的。也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在朱元璋建制之初就埋下禍根了。】
【不過我們今天隻看監察制度,監察制度在這一點體現得不是那麼深。】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被辟謠的朱元璋依舊高興不起來,他不明白他文化低怎麼了,他有那麼多能幹的文臣,他還努力學習,又有優秀的太子,怎麼就在建制之初就埋下禍根了。
朱元璋很着急,既然監察制度在這一點體現得不是那麼深就不要講了,講一講到底怎麼埋下禍根行不行?
【按例,看監察制度要先看行政制度】
【漢承秦制,唐承隋制,明承元制,不大準确但大概是這麼個意思,寫卷子的時候隻能寫漢承秦制啊,别被我帶偏了。】
【明初和元一樣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重點重點啊,洪武九年,朱元璋廢行中書省,廢了哦,廢完後在全國陸續設置了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再下面是府縣,有的地方名字叫直隸縣和屬州,長官名字是大家熟悉的知府知州知縣。】
【哦,不要忘記南北直隸,它們和布政司同級,二直隸下直接設府,府内事務直達六部。明朝兩京制,通俗來講,就各找各媽,北直隸找北京六部,南直隸找南京六部】
【承宣布政使司的長官叫什麼名字呢?按照我們之前總結的套路,承宣布政使對不對?老朱有想法,他設了兩個長官,叫左右布政使,主管省内民政和财政。】
【老朱是懂權力分治的,民政和财政有左右布政使,那麼自然有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軍政的設都指揮使司。】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有些驕傲,官制是由臣子拟定,但他也參與了不少,最後決定不還得聽他的?比如這個權利分治,想當初他在廟裡當和尚時,管錢的和管飯的是同一個大和尚,于是大和尚吃的肥頭大腦,他們這些小沙彌餓得皮包骨頭。事情不一樣,但道理是相通的,一個人不能又管鑰匙又看鎖,總之一個人隻能幹一樣活。
【怎麼說呢?這種意識很好,但這些機構的名字有沒有感覺很熟悉?】
[确實很熟悉]
[好像是宋朝的诶]
【是吧是吧?宋朝的!】
【學誰不好學宋朝,盡管不可否認分權的進步意義,但是吧,我這心裡就不是很得勁。】
[我也不是很得勁。]
[我很喜歡宋朝,但喜歡的是繁華汴京風貌,政治上吧,還是算了。]
被内涵的宋朝人:看得出後世人很不待見他們大宋了。
宋,1056年(嘉佑元年)。
包拯皺眉思索,大宋在未來似乎已經成了弱的代名詞,作為大宋人,他很想有憑有據地反駁天幕大宋很好,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差,但沒有找到溝通的途徑,隻能一遍一遍的思索大宋的求變之路。慶曆新政失敗,當時新政改革的負責人紛紛被排斥出朝廷,可見保守黨勢力重大。窮則思變,被天幕說多了,包拯莫名多了一種緊迫感,大宋要變強!
【就剛剛說的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司,合稱“三司”。都司是都指揮使司的簡稱。】
【這名字起的又臭又長,就不能通俗一些?不僅得記名字,還得記簡稱,煩死了。】東方辰難得抱怨了一句。
[真的很煩]
[佩服你們這些學曆史的]
[感覺都是那些文人搞出的事]
唐,636年(貞觀十年)。
李世民有些驕傲,他們大唐的文人才不像那大慫一樣呢。無論是官員名稱還是行政區劃名稱,都非常簡單易懂,不羅裡吧嗦讓人望而生畏。
【三司在省裡是平行的,分權鼎立——看看,我們很早就搞三權分立了,嗯,布政使有兩個,分管民政和财政,四權分立。三司隻同中央有關部門發生聯系,這個就是一個簡單的連線遊戲。布政司與六部和都察院;按察司與刑部和都察院;都司聽命于兵部及府。和我們現在很像啊。】
[真的很像诶]
[這不就是那啥啥議會的雛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