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好像有個職位名字叫三司使,是中央财計的最高負責人。那三司是度支司、鹽鐵轉運司、戶部司,都是國家的财政部門,】
【三權分立,不不不,嚴謹些,三司分權鼎立的優缺點有哪些?】
[小辰真嚴謹]
[呱唧呱唧]
[海底小縱隊?]
[優點是以防止地方權力過大,缺點是行政效率低下。]
【哇!好棒!我看到有寶貝答出來了。有問題就解決問題,為了解決由于明初設置三司之後分權過度而造成事無統屬、運轉不靈的問題,明中期以後在三司之上設立巡擾。同時,在邊鎮出于集中邊鎮力量抵擋外族人侵的需要,在巡撫之上又設立總督,形成了明朝的督撫制度,但是這些總督、巡撫并非官名,隻是一種差遣。但到了清朝,總督、巡撫都成了官名哦。】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微微颔首,漢人的朝廷體系已經相當成熟了,他們隻要在上面進行些許修改填補就可以讓朝廷順利運轉起來。
【梳理完行政機構,就可以看監察制度啦。】
【剛剛說到布政司、按察司都與都察院有聯系,這個都察院就是中央的監察機關啦。其實洪武初年的監察機關名字也是稱禦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稱都察院,長官有左右都禦史。】
【和都察院有關的也有一個三司,我們把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共同審理,合稱三司會審。遇到大獄要犯才能達成三司會審的條件哦。平時都察院也就糾刻白司、辯明冤枉。】
【除了和刑獄有關的職能,都察院還會和吏部考核、提拔貶黜官吏,】
【明宣宗宜德十年,分省設十三道監察禦史,巡按州縣,考查官吏。】
【在都察院之外,明朝還有一套獨立的監察體系,名字叫給事中制度。設立時間,洪武六年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分設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常以勳戚都督擔任。六科各置都給事中一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給事中若幹。點對點監督了屬于是。】
【職責嘛,看建制就知道是稽查六部事務、糾刻官吏地,除此之外,還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并分别;有駁正制救違失、奏章封還之權。】
【給事中與監察禦史合稱為科道官。】
【以上都是比較正常的朝廷監察機關,是不是已經感覺到老朱的控制欲了吧?猜到我要講什麼了嗎?】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眉心一跳,他怎麼就控制欲強了?不知道天幕要說什麼,但有一種不太好的預感。
[錦衣衛!]
[錦衣衛]
[錦衣衛帥哥]
……
【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對,大明怎麼能少得了錦衣衛呢?飛魚服是大明不可缺少的色彩啊!提起錦衣衛就不得不提起和錦衣衛配套的東西廠,二者合稱廠衛制度】
明,1418年(永樂十四年)。
朱棣有點不理解,飛魚服難道是錦衣衛的标志嗎?為什麼把飛魚服和錦衣衛緊密聯系在一起?
【錦衣衛是洪武十五年設置的,這一年禦使台改名為都察院。這一年朱元璋受的刺激大了,五月愛孫朱雄英薨逝,八月發妻馬皇後病逝,要不是好大兒還在,朱元璋怕是會當場發瘋。】
[可惜好大兒在洪武二十五年也沒了]
【是啊,所以朱元璋變成了朱瘋子,為了給孫子鋪路,開啟了發豬瘟一般的洪武大屠殺】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都顧不上天幕說他發豬瘟了,他現在就想發瘋,他的秀英,他的雄英,他的标兒。
朱元璋一口氣沒喘上來暈倒了。
【孫子不争氣,朱八八牟足了勁給子孫後代謀福利,用國庫養豬,孫子一上位就削藩,削藩就削藩吧,人漢武帝都知道搞個推恩令慢慢削,朱允炆真的,嗯,可能被寵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上去就搞死了幾個叔叔,哇塞,你說其他叔叔坐不坐得住。不僅家業沒了,命也要沒了,擱我我也造反啊。】
[我也]
[贊同]
明,1418年(永樂十四年)。
朱棣回憶起往事隻覺隔着千山萬水,以前覺得耿耿于懷的事,現在也沒那麼在乎,畢竟現在在皇位上的是他,而不是那個侄子。不過總有一些事不是那麼完美,那就是至今為止他依舊沒有找到朱允炆,那小毛賊太難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