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現在很多制度沒有改動,許多措施沒有實施,但隻需要一個推手,積少成多,大唐真的會被一步一步推向那個萬劫不複的階段。李隆基甚至有些懷疑自己,他真的能延續大唐盛世嗎?他真的能避免那個慘烈的未來嗎?
跪坐在一側的張九齡瞥見座上君王的面色,微微歎氣,似乎有些矯枉過正了,不過興許是件好事。
唐,754年(天寶十三年)。
“妖言惑衆!荒唐!”李隆基将案上的物品扔到地上尤覺不解氣,一腳将書案踹翻。
李隆基因醉酒錯過了上次直播,酒後醒來狠狠處罰了當值的内侍和宮女,就連一向受寵的楊貴妃都沒讨到好,頭一次受了冷落。
其實李隆基不得不從溫柔鄉裡爬起來處理政事——天幕覆蓋範圍太廣,鬧得現在人心惶惶。基本沒人喜歡這個階段的李隆基,他得到的能量不足以修複年邁帶來的身體衰老,因此,他覺得天幕簡直是妖言惑衆,也沒仔細看臣子呈上的天幕記錄,很多東西都隻是草草處理做做樣子。
直到兩天前他收到安祿山、史思明造反的消息,才急忙遣兵調将前去鎮壓。安史之亂,呵,可不是安史之亂嗎?真是膽子了。
【隋唐應該就是這樣,下面是五代——我剛剛忘記了,除了羁縻政策外,隋唐時期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民族政策,那就是和親政策。和親政策曆朝曆代都有,漢朝的昭君出塞,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清朝的公主撫蒙,都是朝廷采取的和親政策。但是隋唐中央王朝和周邊民族的和親對比其他朝代次數更頻繁、範圍更廣闊、形式更靈活多樣。不管是北方的突厥、回纥,還是東北的靺褐、契丹,又或者是西北的高昌、于阗 、吐谷渾,還有西南的吐蕃、南诏,都和唐朝進行過和親活動[1]。個人感覺這部分不是重點,但是難點,這些少數民族的名字難念就算了,還很容易寫錯。】
[說起和親就想罵人]
[需要為國家做貢獻的時候就嫁公主,不需要的時候就罵女人禍國殃民、牝雞司晨、紅顔禍水呗]
[真是冤大頭]
[文成公主是松贊幹布地位比較低的那個夫人诶]
[反正就難以理解]
[關鍵是用處不大!糟蹋的隻有那些和親公主!]
[是啊,和親了又怎樣?該怎麼打還怎麼打,等你弱了,周邊小國都得從你身上咬下來一口肉]
[對啊,吐蕃拿着公主的嫁妝發展,不僅和唐朝搶西域,後來還直接攻到長安了]
【怎麼說呢?和親在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看來很傻,得不償失,和漢朝的和親一樣,給公主給錢給技術,簡直沒有比這更賠本的生意了。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客觀來講,這種行為還是有那麼一點點好處的,尤其是國家強盛時少數民族主動請求和親,什麼促進民族融合、鞏固和發展民族關系往上答就是了,不過這種容易起争議的題一般不考大題。】
漢,前198年(高祖九年)。
劉邦狠狠唾罵了一句,這東方辰真會戳人痛處,他想和匈奴和親嗎?他難道不想把匈奴揍趴下殺光滅絕嗎?實力不允許啊!
漢,前129年(元光六年)。
劉徹舒展開眉頭,在他之前,是大漢不得不和親,在他之後,必是那些胡人求着大漢下嫁公主。
唐,636年(貞觀十年)。
李世民很糾結,在他看來,和親的收入遠遠大于損失,那些女子完全比不上大唐的榮耀。難道讓那些宗室女、臣女以公主的身份攜帶大批嫁妝嫁與一族乃至一國之長還不夠嗎?
但是天幕透露出來的吐蕃攻陷長安這件事讓李世民難以釋懷,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會這樣呢?
李世民突然想到唐玄宗和安史之亂,忍不住皺眉。他能做的隻有眼前的事,所防備的也隻有未來數十年,大唐之前強盛如秦漢不也如雲煙般滅亡了嗎?大唐之後還有富宋廣元,朝代興衰非人力可逆轉。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不以為然,要想有收獲就必須先付出,大清的公主有這樣的出身,就必須履行她們的使命,除非大清能強盛到将蒙古部族和周邊國家壓得死死的,不然撫蒙政策不會斷。
東方辰寥寥幾句話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思緒,她卻時時刻刻不在為考研準備。
【隋唐之後是五代,五代十國也沒有關于這方面的知識點,之後呢,是宋遼西夏金元。】
【宋朝并不是大一統王朝,和北宋鼎立的是西夏及遼,和南宋鼎立的是西夏和金。這部分沒什麼好說的,無論是宋朝還是遼、西夏和金這三個分别由契丹、黨項和女真少數民族建立起的政權,重點都落在内政上,民族關系與邊疆政策沒什麼好說的,主要涉及幾場戰争,宋遼、宋金,就不多說了。我們直接來看元朝。】
宋,970年(開寶三年)。
趙匡胤怒錘桌子,怎麼會有這麼讨厭的人!就不能多說兩句話?!真是煩死了!
将趙光義手中的實權剝奪的趙匡胤這段時間陷入了無比的焦慮,他急切的想要改變大宋被稱為“弱宋”“大慫”“大送”的局面,但是苦于無處下手。許多政策一發而動全身,牽扯的利益涉及到太多人,不動又難以避免陷入未來的窘境。
趙匡胤希望從未來的朝代中得到靈感,哪怕不能一舉解決遇到的難題,也能夠提供一個正确的思路,不像現在盲人摸象一般看不清前路。不是他沒有大局觀,也不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智慧,隻是天幕所說的大宋實在太磕碜了,盡管他認為大部分的責任在趙光義身上,但作為開國皇帝,他面上更是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