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春雨催花,晴山卷幔,杲杲日出。
“啪——”
“啪——”
“啪——”
鳴鞭清脆三響,百官肅靜,黔首伏地。
浩渺晨光之中,禁衛軍衛手持龍鳳、日月星辰朱旗,奔馬踏行,沿邊開道,随行護衛。
引官導駕,而後十六龍虎衛,四人并行踏馬。
“哒哒哒——”
銮儀衛随扈,樂工奏行幸樂。
一丈六尺高的纛旓,黑龍紅旗面闊一丈,一人于中持杆,八人牽引。
五色氅、幟、麾、節、旗、旌、幢、傘、蓋綿延數裡,如虹流觞,錦緞彩羽,熠熠生輝。
而後引騎衛三十六人,橫刀持弩。
旌旗飄揚,鼓樂齊鳴,禦駕出焉。
九尺長,五尺寬,四尺高的四望車徐徐行來。
仔細一瞧,這車竟然非人擡,非馬引。
天影衛都司秦淨親自驅使。
而後又一輛相似的四望車緊随其後。
由一女子護衛驅使。
這四望車就是電動三輪,
已經被改得池星見了都差點認不出來。
四望車,顧名思義四面皆不設門窗,随行可望。
四角攢尖雲頂,金龍走脊,蓮花火焰寶頂。
下接孔雀藍的垂頂,滄浪青的紗幔随行飄蕩。
四檐的挂鈴,風吹玉振。
如意滴珠闆叮當流鈴。
皆由榫卯相接的雙層雕花木欄固定在三輪車的側闆上,并四根貼金刻花縱梁支撐。
雕花木欄加高的三輪車的側闆内,還有一圈及腿高的圍擋矮屏風,讓人垂腿坐在軟座上不至于因為重心太高而不穩傾倒。
軟座亦不知使了什麼法子,固定在三輪車上。
為了應和三輪車的藍色,整車都是青綠色調,皇帝也放棄了往常專用的明黃。
她乘坐的車内,更是放了不少早發的春花,白粉黃明,青綠之間多了一分靈動明豔。
輕紗薄幔間,花枝随動,人影綽綽。
真·花車·巡遊。
九族的威力果然不容小觑,一天一夜電三輪改頭換面。
也多虧了這些工匠的巧手,不然這樣肅穆莊嚴,華貴古韻的場景,出現兩輛三輪車,真的會很诙諧。
再之後百官,按文武品階,挨次列行。
禦駕綿延數十裡,黔首擁簇,行至南郊先農壇。
景熙帝登先農神壇,神壇高起,四面各出台階三十六階金磚白欄。
百官于階下停步。
鴻胪寺導駕官員,高聲唱禮,景熙帝敬三牲五谷祭祀先農之神并司農神女。
祭禮畢,景熙帝于高台前面南而立,俯視百官衆民。
高台振聲,聲聞于天:“昔者前朝,苛政酷虐,橫征暴斂,三星伴月,天下災禍不斷,水旱相繼,百姓困苦不堪。天命既授,我謝家應時而興,舉兵伐之,順天應人,除暴安良。”
“我朝啟祚,已然十載,曆經二帝。先帝與朕,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百姓勤耕勞苦,感動上蒼。司農神女垂憐,派遣弟子下凡。賜我大俞畝産千斤之良種,與耕作之神器。”
前朝三星伴月天降災禍不斷,可我朝卻是天降神女賜福不絕。
可不是大俞天命所歸嗎!
遠處的黔首堆中傳來窸窸窣窣的竊語之聲。
景熙帝提高了聲音:“如此經世未有之幸事,實乃大俞之福,大俞當尊司農神女弟子為神農靈女,恭慎崇敬待之,子子孫孫,毋得稍違,永世恪遵。”
“今,朕率天下臣民,恭迎神農靈女賜福。”
池星在禮官指引下,下了四望花車。
靈女玉步輕移,月碧紗裙,仙袂飄飄,雲海塵清,袅袅清風,似乘風欲去。
行至神壇之上,與陛下同列。
聲音空靈,悠遠,似環佩叮鈴之音:“吾乃司農神女座下弟子,下凡襄助大俞。”
如高山之清雪,淡然優雅。
欲罷,衆人隻見高台之上陛下與神女後退一步。
階下官員高唱:
“賜——耕作鐵牛三台!”
衆人隻見靈女素手高舉,青紗翻飛,
昭昭白日之下,金光從靈女之身陡然炸開!
恍然間似有兩頂巨日懸于天頂。
百姓哪裡見過這樣的場面,尤其那些年長的,立即呼啦啦跪了一地,略有幾個不知事的小兒,怔懵地站着,也被大人立刻拉了跪下,手動叩頭。
皇帝尚且不可直視,更何況金光滿身的靈女!
池·嘗試将系統特效開發至最大效果于是站在光圈裡·星:這效果是不是有點過了?好像不應該把東西擱這麼近?
強忍尴尬,氣沉丹田,朗聲一呼:“召!”
衆人應聲擡首,金光散去,三天通體流光的黑紅鐵器憑空出現!
還沒等衆人細看,又聽禮官高聲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