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芳在一旁跟她解釋:“那邊是往鄉裡的集市去的,每月十五黑水鄉有一次大集,平日裡若是想換些東西也可以去那兒。不過我們村離縣城近,大家都情願往縣裡去。”
方竹點點頭,這不難理解,縣城地方大,東西和人都比鄉裡的集市多,也更容易賣上價。
牛車晃晃悠悠走了半個多時辰,方竹遠遠地就瞧見了高大的永安縣城門,和門口立着的青石碑。
圍牆上插着的幡旗随風飄動,有官差在上邊兒來回走動。
城門口被拾掇得幹幹淨淨,再看不見東倒西歪、衣衫褴褛的難民。
村民們都從車上下來,老老實實地排隊,把路引遞給門口的官差查看,籃筐也都一一掀開給他們看個仔細,見官差大人揮手,方才進城。
輪到方竹時,那絡腮胡官差上上下下打量了她好幾眼,直把方竹看得頭皮發麻,才粗聲粗氣道:“找着親戚了?”
方竹一愣,沒想到這位大人還記得她,如實回答:“我現在在蒼黎村安家了。”
絡腮胡瞧瞧她身後一臉緊張的秦小芳等人,沒再多問:“安家了也好,你們來後不久隔壁府城就有難民生事兒,死了老多人。”
後邊還有人排隊等着檢查,絡腮胡也沒跟方竹多說,随口提了一句就放她進城。
方竹卻是有些後怕。
“小竹,你還認識官差呢?”将才絡腮胡和方竹說話,可是有不少人看見了,都湊過來打探情況。
“我怎麼會認識官差,不過是當時逃難有一面之緣,大人心善,看我們姐妹倆可憐便記住了。”
其他人料想也是這樣,不再多問,各自拿好東西四散開來。
方竹看向石闆路兩旁,已經沒有木棚子和大鐵鍋,也見不着一個難民,跟她初入城時大不相同,卻讓人心情舒暢。
三人在門口等了會兒,秦大柱才到。如今太陽還是烈,他拎着東西走得快,熱出滿頭汗,一跟方竹她們會和,就放下竹筐,取出随身攜帶的竹筒咕咚咕咚灌水。
稍作休整後,幾人結伴往西市走去。
越走煙火氣就越濃郁,有小販挑着擔子大聲吆喝,路旁的面館、包子鋪裡熱氣蒸騰,滿是讓人咽口水的香氣。
方竹甚至還看見有人趕着一頭大肥豬走在路上,時不時拿樹枝在它屁|股上抽一下。
“西市那邊有一排的豬肉鋪子,這人應該是去賣生豬的。”
秦大柱常常來縣裡找活兒做工,見得多比較熟悉,見方竹她們都盯着那肥豬,笑着跟她們介紹。
方竹上回來城裡狼狽不堪,哪裡有空仔細瞧瞧,後來也一直悶在村裡沒出來過,如今是見着什麼都覺得稀奇。
好在秦大柱兄妹倆也不嫌她慢,還一路細心地給她講解,去哪家買米糧劃算,哪家價黑别去,東南西北四市分别主賣什麼……
方竹是聽得認認真真,生怕漏掉一個字。
走了有一截,方竹眼尖地瞧見旁邊一小攤前擠滿了人。
“我要一個豬肉餡兒的!”
“還有豆餡兒的沒?”
大家揮着手高聲嚷嚷,好不熱鬧。
“你們都沒吃早食吧?要不就買個燒餅吃吃,老黃燒餅可是這個!”秦大柱豎起大拇指,眼神已經飄向燒餅攤。
方竹低頭看看已經在舔嘴唇的妹妹,問:“怎麼賣的?會不會太貴?”
“肉的三文,豆餡兒的兩文,啥也不放的隻要一文!”秦大柱一看就是常常光顧的,對人家的價格清清楚楚。
看來味道是真不錯,價格也還能接受。
方竹把竹筐交給方桃抱好,就跟着秦大柱擠進人群。
秦大柱一張口就是三個肉餡兒的。
方竹想了想,要了一個肉的一個豆餡兒的。
等待的時候,方竹便觀察起這簡單的小攤,隻見那敞口的大泥爐裡燒着炭,把爐壁烤得通紅,上面貼着的長條餅子就慢慢被烤熟。女主人不錯眼地瞧着,瞅準哪個好了,就拿鉗子夾出來用油紙一包,遞給客人。
後頭的木桌子旁,男主人動作熟練地揪下一小團劑子,壓扁後塞上一團調好的肉餡兒或豆餡兒,卷起來拿擀面杖随意一抻,那面團就變得又薄又長。再抹上一點水,輕輕松松就粘在爐壁上。
面餅薄,烤起來也快,雖排隊的人多,但方竹也沒等太久就拿上自己的那份。
燒餅用油紙包着,有些滾燙,外皮酥脆還有芝麻的焦香,咬一口就是油香十足的豬肉,或微甜的豆餡,實在是美味。
方桃眯着眼含糊不清地說話:“好吃好吃!”
姐妹倆買了兩個口味,換着吃便能都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