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獨門手藝,也要教我嗎?”盧春芬道。
“那肯定是要教你的,過兩日我還要到碼頭上看看,這攤子就得托給你和二哥啦!”
自打秀珠娘鬧過之後,盧曉曉就覺得盧二伯一家是靠得住的,以後做生意可以一起拉拔着。
攤子上的吃食越來越多,客流也漸漸穩定了,盧曉曉想去碼頭看海貨的時候,順便看看要不要再加一個攤子。
三人回到家,盧曉曉便開始教盧春芬做雞蛋灌餅,兩家共十幾口人,每人一個灌餅,下地的兩個灌餅,也夠盧春芬練的了。
到元管事來的時候,春芬做起雞蛋灌餅已是有模有樣了,見有客人來了,便拿着做好的雞蛋灌餅回家了。
與元管事一同來的還有個賬房,盧曉曉親自做了兩個雞蛋灌餅請兩人嘗嘗味,兩人都吃得滿意極了。
元管事不由在心中感慨,來買方子的決定真是太對了,就小娘子這做新吃食的天分,往後定能幹出一番天地。
簽協議的過程很順利,元管事将昨日溝通的内容明明白白地寫到了協議中,也沒有暗自加一些不利于盧曉曉的條款。
簽完協議,賬房把銀兩給了盧曉曉,兩人便回鎮上了。
賬房給的銀兩裡有兩個十兩的銀元寶,還有五個一兩的銀锞子。
這是盧家兄妹兩第一次見銀元寶,圓滾滾,胖乎乎的,色白且帶着光澤,看着特别的喜人。
“這銀元寶可真好看呀!多幾個就好了。”盧二郎忍不住說道。
“回頭我們掙上一匣子,整整齊齊的碼在一起更好看。”盧曉曉道。
“你們兩個小财迷,快把銀子收好,我們要去二伯家看爺爺了。”盧二娘子道。
盧家夫婦也稀罕極了,但是要在兒女面前保持穩重,才沒有表現出來。
不知不覺,到了月底,盧春芬已能熟練地做肉夾馍和雞蛋灌餅,也能自如地應對客人了。貨船靠岸那日,盧曉曉便把攤子交給盧春芬和盧二郎,自己去碼頭看看。
碼頭距離盧記肉夾馍攤子約摸五裡路,需走上半個時辰,盧曉曉花一文錢坐車到了碼頭。
到了那,發現果然多了不少小攤,有賣當地吃食的,也有賣海貨的。盧曉曉轉了轉,買了一兜紫菜和一兜蝦皮。
賣海貨的确實不少,可是也貴,能買得起的多是酒樓裡的采買和鎮上大戶的管事。
見沒什麼可買的,盧曉曉就要回鎮上了,走過一個小攤,忽然見到了一株黃黃紅紅的辣椒。
辣椒,許多美食的靈魂所在。
在碼頭上見到辣椒,且還是生長着的辣椒植株,盧曉曉激動壞了,好不容易按捺下激動的心情問道,“大叔,這紅紅黃黃的是什麼?看起來挺有趣的。”
攤主見盧曉曉一個小丫頭,看穿着也不像大戶人家的丫鬟,便打發道,“小姑娘,這是我從海外帶回來的,也不知道叫什麼,你若是喜歡,就五百文拿去。”
“大叔,你這價格好沒道理,如今一盆開滿花骨朵的菊花也才三百文,你這不知道是什麼,這紅色的果子也不知道能長多久,便要五百文。”
“兩百文,再少就沒有了,這可是海外帶回來的。”這辣椒其實是在船上撿來的,不知是哪個貴人帶的,撿到的時候用個漂亮的瓷盆裝着,隻可惜摔碎了。
盧曉曉又磨了磨,最後花了一百五十文買到了這盆辣椒。
等盧曉曉捧着一盆辣椒,拿着兩兜子的東西回到攤子上,正遇上元三郎過來。
“小哥,剛才巡攤子的時候讓留的雞蛋灌餅可留了?”元三郎問道。
“留了留了,這便給您做,這新出鍋的雞蛋灌餅最好吃。”這元三郎是攤子的常客,又幫盧三郎尋到了去宋氏學堂讀書的門路,盧二郎熱情極了。
更何況縣官不如現管,元三郎管着這條街上的治安,再怎麼熱情也不為過,盧曉曉親自給元三郎做了個雞蛋灌餅。
“後日便是考試的日子了,令弟可準備好了?聽說,這次有上百人遞了帖子,除了鎮上的學生,縣上的、鄰鎮的人也不少,入學考試恐怕難得很。”元三郎把新知道的消息告訴盧家兄妹。
“這些日子,從學堂回來後也在溫書,家弟不曾得名師指點,學的多是基礎的内容,隻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盧曉曉說道。
本以為趁着宋氏學堂名氣大顯前,有機會能進去,現在怕也是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