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失蹤的刺史,叫陸文遠,出自關東陸氏,是齊國公陸陟之弟,今年五十二歲。
他在幽州擔任刺史七年,但在年初忽然失蹤,最後出現的地點是一間茶樓。
第二位失蹤的刺史叫林益恭,他本是幽州長史,在第一任陸刺史失蹤後,朝廷任命他接任刺史之位。
結果,一個月之後,他也失蹤了。他是在晚上被人擄走的。
他也是世家子弟,是平國公林楚招之子,今年五十歲。
雲水謠問道:“林益恭跟林益敬是什麼關系?”
長史呂民傑答道:“林益恭是林益敬的大哥,他們倆都是平國公之子。”
雲水謠點了點頭。說起來,她跟林家還算有點淵源。
之前她在當洛縣縣令時,林益敬作為監察禦史,還來巡視過洛縣,對她諸多為難。
後來,雲水謠發現,鎮國公世子元澄跟林益敬長得有九分相似,元澄實際上是林益敬的私生子。而元景佑才是鎮國公的親生兒子。
當時,元澄和林益敬父子還多次雇傭百尺樓的殺手,刺殺元景佑。後來東窗事發,兩人都被流放。又過了幾個月,元澄死在了流放地,而林益敬還活着,但估計也過得不太好。
沒想到,如今林益敬的大哥又失蹤在幽州。
雲水謠接着看下面的卷宗。
第三任失蹤的刺史,叫趙仁順,本是駐紮在幽州的将軍。前兩任刺史失蹤後,皇帝便任命他為第三任刺史。他就在幽州,上任也十分方便。
沒想到,僅過了兩個月,趙刺史也失蹤了。
第四任失蹤的刺史,叫董商衡,今年四十歲。他本是禮部侍郎,因為人孤高,憤世嫉俗,喜歡寫詩譏諷他人,據說是得罪了朝中權貴,被外放到幽州做刺史。
結果不到一個月,他也失蹤了。
後來,無人敢來幽州做刺史,刺史之位空缺許久。
皇上命骠騎将軍安亭振屯兵幽州,代管幽州軍政要務,但不領幽州刺史之職。
此後,總算沒再出事,直到雲水謠到來。
雲水謠疑惑道:“幽州刺史接連失蹤,可有查出什麼線索?”
長史呂民傑道:“沒有。後面幾位刺史,都曾經調查過前任刺史失蹤一事,結果不但沒查清,反而連自己也失蹤了,實在有些邪門。”
司馬張呈祥道:“如今幽州城内議論紛紛,都說死刺史帶走活刺史的傳聞是真的。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接連發生失蹤案,也不得不讓人作此聯想。”
雲水謠問:“什麼叫‘死刺史帶走活刺史’?”
張呈祥道:“大人有所不知,在陸刺史之前的一任刺史,叫耿藏山。他能力不足,但據說靠一路打點關系,做到了幽州刺史。但是自他上任後,幽州災禍連連,不僅瘟疫橫生,還經常有百姓造反,到後來連賦稅都收不齊。
皇上幾次下旨斥責,耿刺史察覺到皇上似乎想貶他的官,因此便決定繼續打點,請朝中重臣為他說好話。這一次,他找的門路是陸文遠。陸文遠是齊國公之弟,也在朝中擔任要職,耿刺史覺得,隻要有他幫忙,保住官職不在話下。
可沒想到,陸文遠收了禮後,竟直接把禮物和銀票拿給皇上看,說幽州刺史耿藏山行賄。陸文遠還拿出了耿刺史的其他罪證,比如貪污腐敗、經常行賄等等。皇上震怒,削去了耿刺史的官職,将他全家流放,并任命陸文遠為新任幽州刺史。
耿藏山在流放路上,聽說了自己為什麼會被流放,氣得吐血。他覺得自己送禮給陸文遠,陸文遠不幫忙就算了,竟然把這件事情揭發出來,落井下石,還自己擔任了幽州刺史,這是踩着耿藏山往上爬。
耿藏山不想着自己的不是,反而非常記恨陸文遠。流放路上,耿藏山幾個年幼的兒女都相繼死去,耿藏山也撐不住了,沒過幾天就死了。
臨死之前,他發出詛咒:誰占了幽州刺史的位置,誰就會下場凄慘。
當時,陸文遠聽到這個傳言,也沒當回事。他當刺史期間一切順利,也就淡忘了這個傳言。沒想到,七年後,也就是今年,他突然失蹤了。
不僅是他,繼任幽州刺史的三位大人,也相繼失蹤。大家便又想起了耿刺史臨終時的詛咒,莫非真的是耿刺史冤魂不散,平等地針對每一任幽州刺史?
因此,許多百姓、官吏都把幾任刺史的失蹤歸因于這個詛咒。”
雲水謠道:“幾位刺史失蹤必有緣故,絕不可能是鬼魂作亂。而且,那位死去的耿刺史所仇視的隻有陸文遠一人,應該不會針對其他刺史才對。再者,民間傳說中,一般都是冤魂作亂,這耿刺史冤從何來?本就是他自己行賄不成,反被揭露,哪還有臉害人?”
長史呂民傑道:“一開始我們也這麼認為,可失蹤案遲遲沒有進展,除了鬼魂作亂、詛咒生效,也确實找不到其他原因了。我們活了幾十年,還要去相信這些,自己也覺得挺可笑的。若是大人能查明原因,找回失蹤的幾位刺史,也可以中止這些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