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烏骓馬上黑衣少年眉宇飛揚,能内碾壓七國的大秦也絕非等閑之流,望着黑壓壓的千軍萬馬,聯軍有些膽怯,一個個縮頭縮腦止步不前,想着隔岸觀火做壁上觀,畢竟保命才是重中之重。誰人不愛惜生命那是扯淡,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可誰人能舍命那便是霸道。自古英雄出少年,未經歲月打磨的菱角少年為了使命可以兩肋插刀。而被歲月打磨成鵝卵石般的成年人,學會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當然很少使用這種氣魄去拼去鬥争,畢竟算計與拿捏是歲月賦予的資本,這種資本本身就是年少輕狂換來的。莽撞少年盡管歇斯底裡大喊大叫,效果始終差強人意。憑他的口才想力戰群儒,那是差強人意的,但初生牛犢不怕虎,有恃無恐是絕對最高主張。戰争不隻是拼體力,有時候拼的是耐力,看誰沉得住氣,這方面少年始終是少年,挑起腥風血雨不需要耐力,隻需一點激情加勇氣便事半功倍。見聯軍依然無動于衷,他沖出戰壕,俾睨群雄之态對準敵軍:“我本周王室諸侯國之首,項國後代姬項氏,敢擋我去路者,問問我手中劍,爾等鼠輩還不速速後退……”秦軍看到馬上少年桀骜不馴,姿态氣吞山海,強大的氣場令人不寒而栗,腳步不由自主紛紛後退。
曆史上他成名于巨鹿之戰,我們都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但故事的前提鮮有人問之:那年楚懷王熊槐,(就是流放屈原的那一位楚懷王)有人說他是聽信讒言,從而漸漸疏遠,最後流放了屈原。其實倒不如說是楚懷王迫于壓力,丢車保帥更為貼切。平心而論,以楚國的客觀條件,屈原搞變法實在太難,以屈原一己之力,是很難做到的。楚懷王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魄力,所以不得不拿屈原做了犧牲品和擋箭牌,随着屈原的轟然倒台,楚懷王設想中轟轟烈烈的變法,最後成了一地雞毛。不久他被秦國騙至武關,說好商量結為盟友,最終扣押起來,讓楚國拿土地交換,隻是他甯願死也不願拿國土換自己性命與自由,這人充其量是平庸而不是昏庸,所以他在楚國上下還有要一定聲望的。這潑天恥辱令楚人一直耿耿于懷,此仇不報非君子的決心,從未被打斷過。後來他們擁立另一個“楚懷王”熊心,在秦末成為“滅秦”戰争中的精神領袖。這個“楚懷王”當時派宋義為上将軍,此時項羽為次将,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結果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宋義慢悠悠喝着小酒隔岸觀火。對此急性子的項羽日漸焦急,最後火氣通通的燃燒,讓他倍感焦灼。疾步來到宋義帳前,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現在軍營裡糧食短缺,士兵們吃了上頓沒下頓,但上将軍卻按兵不動,這樣上不顧國家安危,下不體恤兵士,畏首畏腦之态,哪裡有點大将軍的做派呢?”宋義聽聞大怒:“誰給你的膽量質疑本上将?我做事不需要你一個武夫指手畫腳,來人軍法伺候……”他何從受過這樣的委屈,火冒三丈舉劍:“我看誰敢?”士兵們面面相觑止步不前之際,他突然拔劍,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劍刺向宋義心髒,還未等宋義反應過來,便一劍斃命,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将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如今以軍法處置,諸位可有意見?”将士們一看人死翹翹了,若反抗将身首異處,橫豎他不過為了體恤下屬,盡快完成抗秦使命,不管是老百姓還是士兵,隻要不讓他們餓肚子,便是拯救者,很快将士們擁護他為上将軍。
殺宋義的舉措,很快威震了楚國,雖然他手刃上司,以下犯上并不令人苟同,可原因是宋義名為救趙卻隔岸觀火,士卒已疲罷不堪,他卻日日高會飲酒。關鍵時刻不但置友軍危難而不救,士卒勞苦也不恤,緻使軍隊中怨聲四起,在項羽的眼裡這是很不道義的,心思單純的他對此是零容忍的。他全然不顧宋義曾經的苦口婆心說:“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而宋義也有自己的策略:秦軍如果勝趙,必然疲憊易擊,趙軍如果勝秦,就乘機攻占秦。現在看來這完全是個缜密的計謀,他想不費一兵一卒,坐上觀虎鬥,奈何架不住急性子的項羽。若宋義活着,大約天下沒劉邦什麼事,可曆史沒有假設。他比項羽破釜沉舟的做法靠譜多了,但項羽就是甯可放手一搏,也不願為此以逸待勞。但起初命運的天平是偏向于他的,确實赢的出乎意料,巨鹿之戰的完美上演,奠定了他在曆史上戰神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