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完,還對沒有口袋的老友露出得意之色。得意罷,兩個巴掌大的印象本全部塞進自己的口袋。
江名賀自然看得出來她開個簡單玩笑的意圖,沒氣沒惱,面上本就輕松的表情更加活潑,“少來你,我可不因為一個兜兒眼氣哦。”
“行啦啊,你倆換個地兒再貧啊,先去參觀吧,先上二樓?”被打斷的康姑娘也不惱,隻無奈地催了起來。
臨近晌午,館内人并是互相挨擠的程度卻也是說不上少。
與一般博物館有所不同的是,此間并無古韻反之處處充滿着與博物館相去甚遠的輝煌的設計。
牆壁被貼上金黃的壁紙,有意調成昏黃色的燈光裹挾在金色牆壁與純白瓷磚的地面上空,感受不到任何色彩相應的沒敢,隻有撲面而來的,被金碧輝煌壓抑的古怪。
嗯……哪兒不太對。
按常理來說,博物館内為了藏品的外表狀态着想,是會降低光照亮度和空氣溫度,但大多不會在人來人往的正廳内做如此設計……
“那啥,我提議要不咱從一樓開始看吧,省得跑來跑去的,怪費勁的,”突然間,青山穹開口道。
江名賀與康若楠聽了青山穹的話,互相交換了下眼神。“行,走。”
走道兩邊的牆角下,幾座黃色燈光的燈照亮着下方。
光束映在光滑的瓷磚上,可看見一道道模糊的光束紋路,一直通到第一展廳中,這種藝術性的設計才消失。
黃色由暗黃轉為亮金,雙線輕柔地伏在人身上和展櫃上。
“這是對抗瀛洲戰争的時候的槍支器械,”展廳内并不安靜和莊重,每一個人似乎都在為自己眼前的知識進行複述和攝影,以便理解和記憶。
“這裡還有當年農民參加全民抗戰所用的農具殘片。這還有秤砣,但好像沒介紹是幹嘛用的。”
牆上的介紹闆上,事無巨細地刻畫着包括中文,瀛洲語和全球大部分人都了解的三種語言的,有關于那段日子的曆史。
這個展廳中,展示的正是幾十年前那場全國級的百姓抗戰鬥争中,老百姓所有的貢獻和故事。
所以它是亮的,溫和的以及莊重的。
“一把抗戰時期使用的步槍。”
“一封用特殊符号為隐蔽傳送信息的信件。我們可以看到上方存在着大量的抽象符号,為了符号所代表的内容不被輕易破解,曾經參與過信件傳遞的傳遞者(1929~)告訴我們,當時每一個文字都要對應五個以上的符号。”
“瀛軍占領南濱時,在南濱建設的瀛洲政府舊址圖片。”
“綠色行軍布袋。在找到它時,内部有部分藥品和少量繃帶。”
“充滿彈孔的水缸,作為掩體對對抗敵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個接一個的介紹與解析的白色字迹,在紅色的背景闆上事無巨細地書寫,有希望有失敗,有痛苦有雀躍,陳列的有鏽迹斑斑的兵器,也有一塵不染的糧食。
他們就立在那裡,用無聲的器物和金光的燈光,微涼的溫度訴說着距今隻有幾十年的一段曆史。
很輕,很柔和。
明明都是初中開始每一個人從曆史書上就能輕松獲取的知識,此時此刻,青山穹卻有了别樣的感受與認知。
“瀛軍占領我國東北部地區,在我國南濱等部分地區發行的貨币。”
回顧這樣的曆史,應該是憤恨或是不甘,可展廳中的更多人感歎前人的努力與後人的美好,他們卻很高興。
該高興嗎?該接受自己憑空産生的這看似不尊重前人無畏的心情嗎?
青山穹心中一時間有些為自己而糾結。
也許應該吧,也許前人為和平和反對侵略者做出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看到後人擁有更好的生活,為了保證自己國家的主權完整,為了……
為了讓後人真正意義上的高興。
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