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閑了幾日,京都秦家的姑娘就來了清河縣。
原主是見過小時候的秦芙,在溫如玉的腦海裡,也就是一個穿着鵝黃衣裳的小姑娘,其餘的印象都不深了。
秦芙畢竟是遠嫁過來,因此是由他哥哥護送來的。
一到清河縣後,先是去了親戚家住下,然後馬上就給溫如玉遞了帖子來拜見。
因兩家是世交,溫如玉知道她來了後,立馬就見了。
秦芙如今十九歲,本來訂婚了的孩子,成婚也就是十七、八歲的年紀。
隻因為徐家那邊拖着,一直想要讓徐睿考上舉人後再迎娶,所以拖到了秦芙十九歲才嫁人。
古人平均壽命短,說不上哪年就兵荒馬亂的,所以都提倡早結婚早留個後代。
物資匮乏的古代,百姓生活條件也不是很好,人們對傳宗接代這一點是有很強的執念的。
因秦芙要嫁過來,溫如玉這段時間就稍微去打聽了一下徐家的情況。
聽說徐睿的父親,也就是徐老爺子近年身體狀況不大好。
徐家今年忙要把秦芙娶來,一是為了沖喜,二也是怕徐老爺子今年就去了。
那到時候徐睿就要為其守孝三年,而今年徐睿就已經二十四歲了。
倘若二十七歲再成婚,那徐睿在古代就絕對算得上大齡男性了。
其實這時候也是男多女少,光棍漢多倒是尋常,況且徐睿還是為父盡孝的話,說出去旁人都是能理解的。
可三年後秦芙就是二十二歲,這年頭女兒嫁要是在這個年紀才成婚,父母總要着急了的。
如此,秦家就有悔婚的風險。
徐家目前的情況其實同陸家差不多,甚至比陸家還差些,家有餘資,但是沒有能撐起來的晚輩。
能攀上秦家這樣的親家,秦家老爺子還肯信守諾言将女兒嫁過來,徐家可以說是燒了高香了,所以徐家今年是必定要把人娶回門的。
其實溫如玉對這兩家的姻親并沒有多看好。
秦芙嫁給徐家可以說是低嫁,溫如玉對此倒是沒有太多看法,畢竟人家徐睿家境可能沒有那麼好,但秦芙嫁過去至少不會為生計苦惱。
隻是有一點讓溫如玉覺得這段婚姻不大有保障,那就是遠嫁。
這樣從京都遠嫁回來,又沒有幾個靠譜的親戚。
若是夫家好還好說,若是夫家對她不好,那秦芙豈不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溫如玉上輩子之所以選擇不婚,除了不再是沉迷愛情的年紀外,經曆過的幾段感情也讓她對男性徹底祛魅。
比起覺得男人會保護自己,會懂得浪漫,她更相信自己的能力足夠出衆,相信自己能夠給自己足夠的儀式感、安全感。
當一個女性自身足夠強大的時候,除了生孩子需要男人開出的那一“槍”外,對于男性的需求其實并不大。
所以對于秦家遠嫁女兒的操作,溫如玉的态度是不能理解,但尊重。
不過秦徐兩家雖是世交,秦芙跟徐睿之前見面的次數卻是屈指可數的。
古代這種情況十分常見,很多新婚的夫婦甚至是在結婚當晚才第一次見對方。
盲婚啞嫁的情況多不勝數。
這就說明二人并沒有感情基礎,所有感情都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培養。
而先婚後愛的概率其實并沒有那麼高。
所以秦徐兩家的婚姻在溫如玉看來十分不靠譜。但是她周邊的人似乎都覺得這十分正常。
仿佛這世界不正常的隻有她。
不過這畢竟是别人的婚姻,别人的人生,溫如玉沒有必要去摻和,隻要尊重祝福就是了。
她現在的主要目标,是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原主的身體已經四十歲了,溫如玉打算繼續幹到五十歲之後就退休,然後就在一個占地面積足夠大的宅院内養老。
原主在夢中贈送了溫如玉一個保險的空間,雖然不大,多少是一條後路。
所以溫如玉肯定還是感謝原主的。
至于原主說的要她指引陸家幾個孩子們走正途,溫如玉在夢裡時并沒有答應,不過為了感謝原主,溫如玉覺得自己也還是會努力去做到。
至于那幾個孩子聽不聽她的,那就兩說了。
譬如家中的陸柏年,他是個典型的浪子。
所謂浪子回頭,其實就是幸存者偏差。世上并沒有那麼多的浪子能及時回頭的。
浪子回頭金不換?倘若浪子變了老子再回頭,那浪子還值什麼錢?
更何況,倘若浪子一開始就不是浪子,那他就會節省很多他自己的,以及他身邊人的時間跟精力。
那麼拿這些時間跟精力去投入工作,在社會上産生的價值必定會更多。
努力生活的人才是金子,浪子回頭并不值錢。
而至于原主說的什麼或可位列仙班的事情,聽聽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