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大宋道醫 > 第16章 貴生道人

第16章 貴生道人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對了”,貴生道人用腳踹了踹無礙子,示意道,“院中那棵銀杏底下,我埋了點東西。待我離開眉山後,你記得把樹下的東西挖出來,給我徒弟送去。”

無礙子:“你要離開眉山?就七日你都待不住,去哪兒?”

“去彭山。”

“作甚?”

“哎呀,你管那麼多做什麼!總之,你記得替我把東西送到就是了。”貴生道人嫌無礙子刨根問底煩得很。

“為什麼要我去送?你自己去,正好臨走前你和你徒弟見一面呗。”無礙子沒答應。

“不行,我去送就沒意思了。就是這種若即若離、似近非近、朦朦胧胧的感覺,才能勾得我徒弟日日惦記我這個未來的師傅。什麼都敞開來,攤開來,那就沒意思了。這一點,我還是跟你這個神算子學的呢。”貴生道人搖頭晃腦道。

無礙子看他那一臉賤兮兮的模樣就嫌棄不已,沒好氣地答應道:“行吧,我替你送。”

·

六日後,城南紗縠行蘇家。

窗外的竹影随風起舞,蘇衡在窗前垂眸讀書,不時在紙上落墨,記下一閃而逝的靈感。房間内靜悄悄一片,惟有翻書的輕微聲響與毛筆摩擦紙面的聲音。

三歲的小蘇轼抱着程氏買給他的磨喝樂,在榻上安靜地玩耍。

磨喝樂是深受小孩子們歡迎的小人偶,用土抟成童子的模樣,小腳小手,煞是可愛。蘇轼手裡的這個磨喝樂是個男娃娃,做的精美,五官清晰可辨,還穿了一件碎布做成的小衣裳,比起那些無甚裝飾,幾枚銅闆就有一個的磨喝樂,要精緻許多。

蘇轼玩着磨喝樂,時不時還要擡頭看看正在讀書的蘇衡,以确認自家兄長的存在。自從除夕夜過後,蘇轼更黏着他家兄長了,幾乎到了寸步不離的地步,生怕一個不注意,蘇衡又像除夕那晚一樣倒下。

“阿兄,該用朝食了。”蘇轼出聲提醒道。

自從得了貴生道人托無礙子送來的一大箱醫書,蘇衡幾乎日夜沉迷研習醫術,一得空就泡在房裡讀書寫筆記,常常忘記時間。每每多虧蘇轼提醒,這才沒有誤了飯時。

放下手中的醫書,蘇衡揉了揉眉心。前世,他繼承了老道士的醫術,又得到中醫藥大學的系統培養,早已可以獨立行醫。但是,一朝成為大宋子民,他空有一身醫術,卻難以施展。對他而言,最大的難點就是藥材的辨名。

千年來,中醫傳承雖沒有斷絕,但是在流傳過程中,卻難免由于人為的筆誤或者理解的不同造成訛傳。同一種藥材,在宋代叫這個名字,到了後世,卻可能指代另一種性味全然不同的藥材。又或者同一種藥材,宋時的名稱與後世常用的名稱全然不同。

同名異藥、同藥異名的情況相當常見,如果直接把他在後世學到的知識搬過來使用,很可能造成用藥的錯誤。好在無礙子蔔師及時送來一箱醫書,他得以根據這些醫書,對藥材的名字逐一比對核實。

即便如此,在研究這些醫書時,他還是發現了許多除了藥名以外的其他問題。比如,藥材道地産區的改變。因自然地理條件的變化,大宋有些藥材的道地産區與他前世記憶中不同。就拿藥材三七來說,在明代之前,廣西才是三七的道地産區,明代以後,三七的道地産區卻成了雲南。又如,宋人以同州的地黃為最佳,到了明代,卻是以河南懷慶的地黃為道地藥材,慢慢地,醫家甚至習慣将地黃稱為“懷地黃”。

道地藥材質量高、藥性強、療效好,因此,熟悉藥材的道地産區,對一名醫師來說,是必須要掌握的技能。蘇衡歎了口氣,若是有機會,還是要親自采藥、制藥,才能更加熟悉此時的藥材産地與性味。

再有,宋人對一些藥材藥性的認識,也與他前世所學有所不同。就拿薄荷來講,時人多用薄荷來治療風寒感冒,因此認為薄荷是溫性藥。但在金元之後,醫家發現薄荷用來治溫熱病更具療效,漸漸就将薄荷定為涼性藥。

雖然有着前世記憶這個作弊利器,但是行醫開方,治病救人容不得絲毫馬虎。蘇衡不敢妄自托大,自認為還是要跟着當世名醫,潛心學習,方能獨立出診。再說了,就算他現在打包票說會診病開方,又有誰會把一個五歲小兒的話當真。

貴生道長想收他為徒一事,蘇洵早在蘇衡蘇醒那日就告訴他了。次日,蘇衡又收到了貴生道長托人送來的珍貴醫書。其實,蘇洵本人對入道一事并不反感。醫者,道也。大道三千,以醫為道,又何嘗不是一種道。

“阿兄——走啦~”蘇轼見蘇衡又陷入沉思,久久不動,隻好自己慢吞吞地爬下床,邁着小短腿“哒哒哒”地跑到蘇衡跟前,抱住了蘇衡的手,來回搖晃。

“嗯。”蘇衡回過神來,揉了揉蘇轼的腦袋,拉着他這塊小黏糕往正廳走去。

先用飯吧。等明日去玉局觀見了貴生道長,也許他就能多一位師傅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