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近來天熱,家中井水用得快,兩日前才打的兩大桶水,今日就隻剩桶底淺淺一層了。”采蓮笑着應道。
“可不是麼。也不是今年怎麼了,比往年熱些也就罷了,還遲遲不下雨,再這麼下午,田裡的莊稼都要活不成了。”有人發愁道。
“唉,老天爺不下雨,咱們有什麼辦法!過得一天是一天吧。”有人悲觀歎氣。
水井前排隊的衆人紛紛開始讨論起今年異常的天氣與地裡的莊稼,氣氛一時陷入低迷。
采蓮和金蟬不知說什麼好,便保持沉默,心裡也很是沉重。好不容易排到她們,兩人打了滿滿兩大桶井水,用扁擔挑着走回家。
快要走到蘇宅時,走在前頭的采蓮正巧看見停在門口的驢車。蘇衡正扶着青枝的手臂,踩着下馬石,從驢車上下來。
“三郎回來了?方才排隊打水費了些功夫,暮食很快便好。”采蓮道。
“不急,蓮姨您慢慢來。”蘇衡朝采蓮輕輕點頭,這才回身示意青枝将驢車上的那一麻袋龜闆搬下來。
“這一大袋鼓鼓囊囊的是什麼?”采蓮好奇問道。
“龜闆。”蘇衡語氣平靜道。
“哦。”采蓮點頭,随即反應過來,“哈——?”
前因後果說來話長,蘇衡便簡單解釋道:“這些龜闆是一個膏方的主藥,等用過暮食,我再與您細說。”
“成。”
采蓮和金蟬挑着井水去了廚房,青枝也拖着一麻袋龜闆跟着去幫忙。蘇衡獨自走向正堂,還沒跨過門檻,望眼欲穿的蘇轼便邁着小短腿“哒哒哒”地跑了過來:“阿兄!你回來啦!”
蘇衡習以為常地張開雙臂,抱住了撲過來的蘇轼,目光柔和:“今日在家有沒有乖乖聽阿父的話?”
“有!我今日背了三首詩呢!”蘇轼翹起了小鼻子。
“有沒有和你阿姐吵架?”蘇衡不動聲色。
“這個……”蘇轼一下子語塞。
“阿兄,你餓了嗎?我給你留了點心,我去拿過來?”蘇轼小眼神亂飛,顧左右而言他。
蘇衡輕輕看他一眼:“不必,一會兒就用暮食了。”
“哦,好。”蘇轼拉着蘇衡的衣袖,紅着小臉保證,“阿兄,我下次一定控制住脾氣,不與阿姐吵架。”
“嗯。”蘇衡微微颔首。
采蓮手腳麻利,做飯也利索,半個時辰不到,便做好一桌的的菜。暮食不用食過飽,加上天氣炎熱之故,今晚的主食沒有米飯,而是涼拌奈花索粉。
奈花索粉是類似綠豆粉的一種粉幹,采蓮用滾水把粉煮熟後,又過了兩遍涼水,淋上調好的醬汁,最後放上一朵姜花做裝飾。
蘇轼吸溜粉條吃得噴香,很快消滅掉一碗奈花索粉。
飯後水果是番石榴。采蓮用井水鎮過,再切成小塊,方便取食。這是眉山人家常用的冰鎮法子。時令瓜果用井水鎮上一鎮,冰涼脆爽,口感更上一層。還有那些沒錢買冰的人家,也會把自家熬煮的綠豆湯、荔枝膏水等飲子,鎮一鎮井水,好讓飲子平添一絲涼氣,喝起來滋味更佳。
“蓮姨,我有兩個方子,一個是飲子配方,一個是我師父給的解暑膏配方,您可否看看能不能試着做出來。若是能成,我們可以到外頭擺攤售賣。”飯後,蘇衡如約找上了采蓮,給了她兩張配方。
“這個主意好。這個時節,外頭那些涼水飲子鋪生意可好了,客人一茬一茬地來,榕樹底下那些凳子,從早到晚都坐滿了人。”采蓮一聽就連連點頭,表示贊成。
“烏梅飲……龜苓解暑膏……”采蓮辨認着配方上的字,新奇道“我還是頭一回聽說用龜闆熬膏的。還有着烏梅飲,除了烏梅又是陳皮又是甘草,熬煮好了口感定然十分豐富。”
“烏梅飲口感酸甜,這龜苓解暑膏卻是有些微苦,還需澆一些蔗漿或者桂花蜜在上頭,嘗起來才好吃。”蘇衡道。
“行,沒問題,我今晚就照着配方,看看能不能做出來。”采蓮仔仔細細地把兩張配方對齊折疊,貼身收好,“我原本也琢磨着要不要煮點綠豆甜水之類飲子,拿井水鎮得冰涼涼地,再拿到外頭去賣。隻是我們這兒家家都會做綠豆甜水,我拿不準會不會有人來買。如今有了這兩張獨特新奇的配方,那就不愁沒客人光顧了。”
蘇衡輕輕點頭。端午賣粽子與百索的銀錢到底有限,家中仍舊面臨銀錢不足,入不敷出的困境。這次賣解暑飲子和解暑膏若是能成,興許便能小賺一筆。而且這古法龜苓膏與後世龜苓膏不同,滋陰潤燥,降火除煩的功效更強,也算是一種食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