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市井種田考科舉 > 第16章 第16章

第16章 第16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宋老漢懷疑看了他一眼,謹慎開口:“我是替村裡人來打探一下米價。”

夥計笑起來,“要是想買米的話,我可勸你早點買咯…”

說着,夥計壓低聲音:“聽沒聽說過,北方今年鬧了大霜災,一棵糧食都沒活下來,那邊的糧食都賣到天價啦。”

“前陣子米價就開始漲了,如今才到了60文一鬥,估計再過一陣子,七八十文一鬥也不是沒有可能。”

宋老漢想起一個月前大郎買的五斤棉花,還有打探到的消息。這北方霜災不是胡掐,是确有其事。

他心下震驚,“這霜災竟然還沒有過去,老天爺喲,這都一個月了。”

夥計一邊招呼着其他進店買米的客人,見宋老漢接着話茬,也繼續道:“可不是嘛,聽說朝廷為了北邊的霜災,又吵又鬧的,前陣子連斬了幾個貪污的大官,眼看着情形就要不好了。”

宋老漢湊近了些,“若是再這樣下去,那豈不是……”

夥計見他知曉嚴重性,不吝啬說着:“大爺,早做準備吧,這些日子富戶們也都得了消息,開始屯糧囤貨了,我們福滿鎮這個小地方的米店,每日也有不少家丁小厮來采買呢,一買就是幾十袋。”

宋老漢消化着信息,心裡有了計量,連聲朝着米店夥計道謝:“多謝小哥直言,感激不盡!”

夥計擺擺手,立馬進店招呼去了。

宋老漢又是猶豫片刻,這才下定決心。反正家中正缺糧,銀子再多也沒有命重要,宋老漢當機立斷,将買山雞得到的600文錢全都買了糧食。

60文錢一鬥,600文錢剛好買了10鬥,又好說歹說,夥計也爽快,贈予了一些未脫殼的谷子。

回去脫殼,脫下來的糠也能喂給家裡的雞鴨。

10鬥大米就是120斤,米店的麻袋大,裝了兩個大袋子還空餘一些空間出來。

兩個米店的夥計出來,将120斤粗米搬到了宋老漢的牛車上,宋老漢又是連連向夥計道謝,這才離去。

想到棉花,宋老漢又到了布莊外頭,隻見人山人海的,布莊一開門便有一堆人一窩蜂湧進去,人群散亂,他心系牛車上的的糧食,便沒有靠近。

等了一段時間,他匆匆拉住一個抗着大布袋子出來的小哥,看着應該是在大戶人家裡做小厮的,連忙問道:

“俺老漢想來鎮子上扯些布回去,給孩子們做件新衣裳,這麼多人,這是怎麼了。”

小厮見他淳樸,正好也想将肩膀上的布袋子放下來休息,擦着汗說:“老人家,北邊的霜災現在有往下擴展的趨勢,估計就這一個月,霜災就要到咱們徽州了,這些人都在搶棉花呢。”

宋老漢大驚,“一個月!隻剩一個月了!?”

小厮想着這消息也沒有什麼好隐藏的,連聲道:“這是咱們主家得的消息,各路的人如今都在自尋出路呢,早點準備起來吧。”

“那這棉花,如今是多少銀子一斤?”

小厮道,“昨日還是200文,今日已經是208文了。”

宋老漢大驚失色,松開小厮的手就往駕着牛車稻香村的方向趕,山路不好走,颠簸了一路。

宋家人見宋老漢這樣着急地趕回來,連忙過去接,“這是怎麼了?”

宋老漢将在鎮子上聽到的消息都一五一十說了,最後感歎,“還好大郎當日買了五斤棉花,足夠咱們一家子做些棉衣裳,如今棉花已經208文一斤了,聽說明日還要再漲!”

宋家人紛紛大驚皺眉,棉花已經208文一斤了!?

林老婆子也在屋裡踱步,猶豫着,“不成,老頭子,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這霜災在北方害了這麼久,萬一那天真的南下到咱們徽州府,到時候,咱們稻香村這犄角旮旯的,朝廷也管不到咱們這,不如現在多買些囤着!這年頭,活命才是最要緊!”

宋大郎也點頭,“對,爹!趁現在還在秋收着,十裡八村得消息的人比較少,咱們得趕緊去多買些糧食回來,還有一些鹽,油之類。”

朱秀兒也開口說,“我這些天也多上山采山貨,那小哥說還有一個月霜災才到咱們這,這一個月咱們多囤些糧食。”

一家人紛紛附和起來,柳雪梅心中惴惴不安,不知道娘家交完稅之後還有沒有吃食,若是交不上稅,大哥二哥會被強制去服役的。

還有這一個月後可能就要到來的霜災…

她不可能真的看着娘家人去死吧!

……

宋老漢點着頭,“老大說得對,現在情況不對,家裡面還剩多少銀錢,先拿出來,去買糧食要緊。”

“銀子沒了還可以再賺,人要活着!”

林老婆子贊同,将家中的碎銀全部拿了出來,除去這些天給宋大郎買藥換藥的錢,還剩下十九兩。

宋大郎從醫館回來後,卧床修養了大半月,如今也已經能夠下地走路,隻不過行動有些不便,但至少能不借助外力自由行動了。

宋大郎很樂觀,還時常安慰妻子,說自己一個大男人,有手有腳的,就算是腿坡了點又怎麼樣,活照樣能幹。

朱秀兒這才啼笑。

最後一家人商量着,由宋老漢帶着林老婆子還有宋二郎去鎮上買糧食和日用品,朱秀兒和柳雪梅帶着家中孩子去山上繼續采山貨。

宋三郎想了想,正色開口:“爹,娘,大哥二哥,如今秋收已過,還有一個月霜災就要來了,書院中還有很多苦讀的同窗和一些課業,我得回去一趟,過些時日我就請夫子準許,回家讀書備考。”

“糧價長得快,這些天我也多接幾本抄書的活,多賺些銀子。”

宋老漢聽了,心裡欣慰無比,他堅持送孩子們去上學,就是為了讓孩子們知曉為人之禮,這樣無論走到哪,都不會虧了心。

林老婆子更是點頭贊同,“是了是了,那便一同去鎮上。”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