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市非公經濟增加值達到236.4億元,比上年增長21.25%,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0.5%提高到32.3%,提高近2個百分點,實際增長1.8個百分點,非公經濟增加值占第三産業的比重,由上年的59.9%提高到63.8%,大幅提高近4個百分點,實際增長3.9個百分點。非公經濟為已成為第三産業的主要實現形式、主要市場主體和主要經濟成份。事實證明,非公經濟不僅是整個經濟的最有活力的增長點之一,而且也是推動第三産業發展的最強勁動力之一。
二、第三産業發的結構性矛盾分析
(一)産業結構低端形态的比重較大阻礙了産業的疊進型增長
一是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的發展上。2007年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70億元,比上年增長17.0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79.98%;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6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達16.47%。批發零售業的增長幅度明顯高于三産中其他行業的增幅1.9個百分點……
二是生産型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物流、金融、信息、旅遊、餐飲、文化等現代服務産業發展較為緩慢。2007年公路貨運量比上年隻增長4.55%,而全市的客運量卻增長達7.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比上年隻增長了3.31%……
三是第三産業的發展水平和層次不高,競争力不強。第三産業與第二産業相比較,2007年第三産業比重為50.57%,位居第一,高于第二産業4.7個百分點,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為41.81%,反而比第二産業低15.32個百分點,這顯然表明,第三産業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較大幅度地弱于第二産業。國民經濟“粘合劑”的功能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來,與一二産業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聯系不緊密、不協調,缺乏良性互動和有機聯系的機制,沒有充分有效地銜接需求和供給兩個層面,符合濱河實際和發展要求的特色第三産業集群還沒有真正形成……
四是第三産業的業态形式較為單一,新型業态發展沒有得到快速推廣。我市第三産業以傳統服務業為主體和基礎,主要是常規的交通運輸業,百貨零售批發業,傳統旅遊業等,約占70—80%,而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态,現代物流業、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務外包和衍生服務等新型第三産業才剛剛起步……
(二)産業結構不合理仍處在累進型增長階段
一是第三産業的橫向空間結構尚不完善,産業聚集小,聚集效應難以顯現……
二是縱向結構不合理,商品市場發達,要素市場發展相對滞後……
(三)缺乏龍頭行業導緻輻射效應難以發揮
我市第三産業缺乏龍頭産業和産業集群,對整個經濟的引領作用和對其他新興産業的催生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傳統服務業中,一是沒有形成産業集群,二是業态陳舊單一,競争力不強,不能真正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而且,傳統第三産業正在市場機制和政府政策的雙重作用下,在新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開始脫胎換骨,實現再造,處于不斷的優化重組的不确定發展之中。新型第三産業的規模普遍較小,形成龍頭企業和産業還需要一個成長壯大的過程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