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我在市府寫材料 > 第72章 第 72 章

第72章 第 72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第七十二章建都市圈

二、構建濱河都市經濟圈的基本思路

1、濱河概況。濱河在西北地區處于座中四連的位置,是黃河上遊最大的中心城市。總面積1.3萬平方公裡,城區面積1600平方公裡,建成區138平方公裡。2007年,全市戶籍總人口329.43萬,其中:市區人口208.03萬人,非農業人口198.53萬人,農業人口120.75萬人。居住着漢、回、藏、東鄉等38個民族,少數民族約14萬人。城市化水平60%。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濱河在國家的宏觀布局和政策支持下,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經過50多年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濱河形成了比較明顯的經濟區位、交通通訊、工業基礎、市場集散、科技人才等五大優勢,成為促進東西部交流的橋梁紐帶和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2007年,全市生産總值達到732.76億元,人均生産總值22318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58.61億元,地區财政收入完成134.1億元,一般預算收入46.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7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3元。

2、建設和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土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城區人口過度集中,建設密度過高,交通不暢。二是資金短缺,融資渠道單一,資本市場不發達,資本運營能力不強。三是生态環境脆弱,綠地覆蓋率低,大氣環境質量不高,城市自然保護屏障十分薄弱。四是輕重工業、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尤其缺乏重大項目的布局和拉動,經濟增長缺乏後勁。五是城鄉二元結構特征突出,濱河是典型的“孤島型”城市,城市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反差明顯。工業企業過度分布在城區,且産業關聯度松散,不易形成向外擴散的産業鍊,嚴重削弱了城市對整個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六是中心城區與城鎮之間缺乏二級衛星城市的傳導,影響了經濟、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擴散,制約了城市集聚輻射效應的發揮。

三、構建濱河都市經濟圈的基本思路和預期目标

培育和構建濱河都市經濟圈的基本思路是: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标,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實施“東擴西展,南升北拓”的城市空間布局戰略,以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态環境建設為切入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和新興産業發展,以“三大組團、五條經濟帶”為空間和産業布局,加快三縣縣城和重點小城鎮建設,溝通周邊城市。依托現有高速路網,按一小時高速公路行程,培育和構建以濱河為中心、包括……在内的“四方六邊”産業互補、功能連接、優勢産業特色鮮明,區域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和核心競争力強的濱河都市經濟圈。

(一)城市發展目标

“十一五”期間,努力保持經濟以兩位數增長,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标在全國省會城市和西部城市中排位不斷前移,為提前六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經過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努力,把濱河建成充分展現黃河文化底蘊、具有現代工業特色的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即:建成西部地區最大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工業基地;西北地區最大的交通、通信樞紐,商貿物流和高原特色蔬菜生産集散中心;建成黃河上遊具有獨特地域風情、富有個性魅力和生态環境、人居環境優良的民主開明、穩定有序、安居樂業、科學文明和經濟繁榮的現代化城市。

(二)經濟總量目标

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2%,2010年突破1000億元;人均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8%,達到30000元;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5%,達到37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14%,達到50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3%,達到53億元;财政公共投入年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達到430億元。

(三)經濟結構調整目标

三次産業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3.9:44.09:52.01調整到2.8:46.2:51。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較大提高;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40%以上。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