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民經濟持續發展。2000年國内生産總值為8.9萬億元,到2007年,增長到24.66萬億元,增長了将近三倍,從2002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國家啟動實施六大林業生态工程以來,累計投入生态建設資金3028.9億元(截止2006年),其中國家投入2180.4億元,占72%;地方投入352.7億元,占11.6%,國外資金103.64億元,占3.4%。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内經濟實力的集聚,綜合國力的增強,為修複和恢複黃河中上遊生态環境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三)立地環境基礎
濱河地處黃河上遊,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是西北經濟文化中心。屬我國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自然區交彙地帶和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黃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彙區。區内環境條件分異,南有天然林分布,中部有大面積的黃土丘陵,北部為荒漠區;分布有天然林、高原草原、灌叢,幹草原、荒漠等;包括了黃河中上遊流域的主要生态環境類型,是黃河中上遊流域最為特殊的一個生态區段,開展黃河中上遊生态植被修複試點項目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條件,是黃河中上遊流域其它地區所不具備的。
(四)科技基礎
随着國家各類生态工程的實施,在漫長的建設實踐中,我們已經積累了許許多多的教訓和經驗,在失敗與成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認識到科學發展觀在指導社會實踐中的巨大作用,認識到了生态修複在生态恢複特别是在自我恢複過程中的特殊作用,認識到原生态種的保護與更新建群在生态修複中的重要作用,這些均為實施黃河中上遊生态保護、修複和恢複工程奠定了可行性基礎。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一)母親河健康發展的需要
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文明的發祥地,自古以來一直養育着沿河人民,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黃河流經河隴,穿濱河而過,河隴境内流經152公裡,流域面積1.31萬平方公裡。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達3.3億噸,約占黃河輸泥沙量16億噸的1/5。自1972年以來,受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母親河”有21年發生了斷流,累計斷流1050天。黃河下遊的頻繁斷流,給沿黃兩岸特别是河口地區城鎮居民生活造成了用水危機。“母親河”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關系到沿河地區的生存及生命問題。實施黃河中上遊生态修複與恢複工程,是确保“母親河”健康發展的需要,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也是我國生态環境建設的基本工程和國策工程。
黃河中上遊生态修複濱河試驗區項目,是實施“黃河中上遊生态修複和恢複工程”的前期工作,項目将立足于濱河區域得天獨厚的立地環境,探索總結黃河中上遊生态修複與恢複的可行性技術和方法,為實施國家工程提供技術支撐,同時也恢複了濱河地區的生态植被,改善了生态環境及人居環境。
(二)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需要
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幹旱、降水稀少,區域内年平均降水量為230mm左右,40%的區域在100mm以下;環境條件十分惡劣,嚴重制約了生态環境的建設與治理,成為影響我國整體生态環境改善的主要區域,是全國生态環境建設規劃中的重點治理區域。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黨中央高瞻遠矚,将西部生态環境建設放在突出的地位,力争從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區的生态面貌。近年來國家已經投入了巨額資金進行了生态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西北地區受環境、技術的影響與制約,生态建設的成效還遠遠達不到預期的目标。黃河中上遊生态修複濱河試驗區項目的實施,不僅為黃河流域生态修複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還解決了西部生态環境建設的技術難題,推動西部地區生态建設的進程,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
“嘀嘀嘀”手機接受信息的提示音響了幾下,同時,達恩豪感覺到右大腿外側裝手機的地方,有輕微的震動。他趕緊掏出右褲兜裡的手機,解鎖點亮,打開一瞧,是一條微信短消息,再打開仔細瞅了瞅,又是單位同事大腮幫子眼鏡兒巴其平發來的搞笑段子,具體内容是這樣的:
“1、不要說别人腦子有病,腦子有病的前提是必須有個腦子。
2、工資就像大姨媽,一個月來一次,一星期就沒了。
3、我又不是人民币,怎樣能讓人人都喜歡我。
4、如果有來生,我要當條被子,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在曬太陽!
5、路邊一個賣西瓜的小販在吆喝着不熟不要錢,我走過去看了看他,的确不認識,拿起兩個西瓜走了。
6、表妹大一時,班裡隻有6個女生,住一個寝室。她在寝室人緣最好,總買夜宵、早飯、零食給室友吃,還買了個小蛋糕爐做蛋糕,自己都不怎麼吃,每次看别人吃,她就在那裡傻笑。室友幾個都說:這個心地善良的傻姑娘,以後誰娶了誰最有福氣。一直到了大二,她成了班裡最瘦的女生,然後找到了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