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我的少年将軍 > 第15章 故人身

第15章 故人身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也許是昨日太過疲累,盧桑今日起身時,屋外已天光四敞。

岑嘉為她在啟靈閣内留了一間廂房,對外稱是右夫人下榻之所,身份尊貴如盧桑,住在南境最為富庶的店肆,再正常不過。

昨日太晚,她便歇在了此處。

待梳洗後,盧桑緩緩打開房門,隻見岑嘉正候在屋外,似已等候許久,盧桑見狀眸中一亮,莞爾道:

“你何時回來的?”

“小人今晨方趕回紅藍城,聽聞昨夜夫人歇在啟靈閣,便在此處候着。”

“那快進來,”盧桑沖着岑嘉揮手,待将人迎進來後,指着一旁的案幾讓岑嘉落座,自己也順勢坐了下來,眼中帶着期待:

“查得如何?”

那日盧桑讓岑嘉派人将那封竹帛送往都城後,又交待其辦了另一件事,照理說前兩日岑嘉便該回來,誰知直至才見到人。

見盧桑問話,岑嘉也未遲疑,連忙将自己打聽之事說了出來:

“聖上的确褫奪了楊将軍‘世昌侯’的封号,并處死其族人。”

“是因楊淌戰敗?”

“是。”

盧桑陷入沉思。

答應謝扶要救楊淌,盧桑便派岑嘉前往大梁,暗中打探楊淌之事。

梁帝一朝重武治,其中自然有與大昭間連年戰伐之故,梁帝曾雲:凡戰之将者,若勝,皆可封侯。故這些年間,因在與大昭之戰中勝者封侯之人不在少數,楊淌便是其一,至于敗者,多是褫奪封号,罰銀錢。可殺死族人之事,從未有之。

在大梁,但凡牽連族人,此人所犯必乃重罪,楊淌身為領軍,雖戰敗,可卻也有誅殺穆叢之功,即便不得嘉獎,也不該使其國除,族誅,梁帝此舉無疑是在舍棄楊淌。

可楊淌常年駐軍北境,是對大昭最為熟悉之人,而今輕易放棄,北境軍中便失去首領,此舉究竟何意。

“此外還有一事”,岑嘉頓了片刻接着說道:

“今上昭告了楊将軍的判處,可對那位謝校尉,卻隻字未提。”

盧桑聞言一頓:

“沒有懲處謝扶?”

“沒有。”

岑嘉搖了搖頭,而後卻是說了另一件事:

“在打探消息時,小人無意間得知了一事,是有關謝校尉的。”

“何事?”

“那位謝校尉是已故骠騎将軍謝說之子。”

當年謝說奉旨前往白馬城,與大昭軍相持數日,一時間難舍難分,然是時正值隆冬,梁人較昭人而言更加畏寒,故難以對抗突如其來的大雪,于是謝說欲請旨退兵,誰知卻接到密旨稱要其進攻,無奈之下,謝說隻得率将士前進,與穆叢麾下數千精銳鏖戰良久,可惜最終仍舊敗潰。

身為将領,謝說面對潰敗之軍,直言愧對大梁百姓,終自刎于白馬城,而後大昭軍沿孛谷關一路向南,欲取孛谷城。就在這時,身在長安的梁帝再次降旨,命骁騎将軍曾坤帶兵迎戰,這才擊退大昭軍,護下孛谷城。

然此戰于大梁而言損失慘重,戰死士卒近兩萬餘人,并失去了謝說這位骠騎将軍。

而後經查明,援軍遲遲未至,是因未央宮中出現了分歧。

彼時梁帝方即位三年,真正把持朝政之人乃太皇太後寇氏。

寇氏乃文帝皇後,在文帝朝曾發生過一起令人心驚的動亂,起因是一年,各地突遭大旱,田間莊稼顆粒無收,一時間無數餓殍遍布中原,這時突然出現一道傳言,稱文帝母妃乃罪妖拖生,緻使天神震怒,為其子的文帝便成了不祥之身,遂牽連大梁罹難。

無獨有偶,這時各諸侯國頻頻出現諸多不同模樣的人偶,其身纏滿黑色絲線,原來是一些術士稱此法能夠限制禍因,不少百姓皆效仿此巫術,欲詛咒天子。

文帝得知此事後,親自前往泰山祭祀,終是天降大雨,至此,這場鬧劇方才結束。

後來文帝降旨徹查此事,發現民間共流出九種樣式人偶,得知此事的文帝震怒,處死術士近千,百姓近十萬,又幽禁數十位諸侯,這才罷休,此事被後世人稱為“九鬼之亂”。

也許是此舉太過攝人,不久後文帝便崩逝,其子惠帝即位,然在位僅十年,惠帝亦薨,其子興帝即位,改年号“元始”,這位興帝,便是當今大梁聖上。

寇氏在經曆喪夫喪子之痛後,忽覺許是當初文帝之舉太過狠厲,緻使天神降怒,故而多年來崇奉黃老之學,主張休養生息,令百姓安居。

可年輕的興帝對此卻不以為然,興帝以為,在文惠兩朝未能實現的“天下一統”,自是該在自己一朝實現,方能告慰祖父與父皇在天之靈,故執意開疆拓土。

對此,寇氏自然言辭拒絕。

多年來把持朝政,相較于年輕的興帝,朝臣顯然更加信服這位太皇太後,故紛紛抵制新帝,而其間為首之人,便有太傅盧溫。

盧溫在文帝一朝擔任侍中,曾乃惠帝伴讀,在惠帝即位後便被任命為太子少師,承擔教導太子之責,後來興帝即位,又順理成章成為太傅。

一直以來,興帝認為盧溫應是最為了解自己之人,故在得知其率先站出來駁斥自己時甚怒,遂罷朝數日,此時恰逢謝說被困白馬城之際,孛谷城傳來的消息遞不進未央宮,緻使戰機延誤。

而經此一事,大梁損失慘重,寇氏面對此景,聯想到“九鬼之亂”,終是怒火攻心,一病不起,而聲援寇氏的盧溫也被關進了長安邸獄。本以為此事至此便已了結,誰知各地突然起了流言,稱此戰乃謝說執意進攻,緻使梁軍敗退,進而牽涉出大梁軍風不端,将士人心渙散,而後不少士卒紛紛卸甲,一時間,軍營大亂。

獄中的盧溫聞得此事,自覺是因自己方才釀此禍事,後自裁于獄中。

正所謂禍不單行,就在大梁内亂之時,除去大昭在東北側虎視眈眈外,西北方的西魏也試圖分一杯羹,是日夜裡,西魏賢王蕭山率兵突至紅藍城,從西側出孛谷關,欲取孛谷城。興帝聞言震怒,诏重臣于未央宮相商對策。

而這時丞相高明良提出一策,和親。

此舉無疑是當前令大梁損失最輕之法,興帝思忖良久,首肯。為表誠意,和親之人定為武功侯之女,武功侯與惠帝乃一母同胞,其女便是正統的天家女。不久後興帝下诏,冊封武功侯之女為公主,賜封号“玉涼”,和親西魏。

至此,元始三年這場動亂終于結束。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