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是當我看到瘸子時,卻故意跛行而過。
第三次是當我在困難和容易之間做選擇時,我選擇了容易。
第四次是當我犯了錯,我用别人也會犯錯的借口來寬恕自己時。
第五次是當我因為軟弱而一味忍讓時,卻把它說成了堅韌的品格。
第六次是當我鄙夷别人醜惡的嘴臉時,卻不知自己也是相同的嘴臉。
第七次是當我把歌功頌德,自诩為一種美德時。
這首詩有很多版本的中文翻譯,林尚川認為,這個版本是翻譯得最好的,用第一人稱比第三人稱更加深刻。
我即靈魂,靈魂即我。
書中還有一首詩,是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創作的文學作品,名字叫《未選擇的路》。
書中的中文翻譯版本:
《未選擇的路》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将輕聲歎息把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了人迹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林尚川将這首詩讀了三遍,最後買了這本舊書。從書店出來,他沿着商鋪,走在陌生的街上。他也不敢走遠,沙塵暴說來就來。
有句話說,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而他,又何止痛哭過一次!他的人生之路就如同這沙塵天氣一樣,看不清前方的路。
他三十一歲了,一無所有。
在而立之年,他作為一個男人,沒有工作,沒有家庭,沒房沒車,工作了五年,積蓄也不剩多少了。就連他視作最珍貴的愛情,以及那個他最愛的人,也都失去了。他用了二十年時間求學,回頭看,現在屬于自己的,隻有一堆證書和讀過的書。
林尚川此刻的心情就跟那首詩裡描寫的一樣,他現在面臨着人生路上的重大抉擇,一切要從零開始,從頭再來。他未來的路該怎麼選擇呢?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呢?他現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又該何去何從!
迷茫,失落,傷感,焦慮,恐慌,全部充斥在林尚川的心頭。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相信天命。天命強大而又毫無邏輯。這是林尚川最後一次離開白末鎮後,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
如果從一開始,他沒有因為恩師的推薦,為那部影視劇創作音樂,他就不會去白末鎮;如果他沒有去白末鎮,就不會遇到明桢,明桢也不會因他受傷;如果他沒有遇到明桢,吳瓊就不會找到明桢。如果不是明桢,他或許就會在音樂學院一直當老師,直到退休。人生的路一眼望到頭。
可是世上沒有“如果”。天命猶如一股神秘的力量,會在我們的某個年齡段突然降臨,遇到一些人,發生一些事,從而改變原本的人生軌迹。我們根本無法阻擋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