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楊老漢夜意猶未盡地砸吧砸吧嘴,走上前驚異地對沈渺道:“沈娘子有這一手料理豕肉的手藝……金梁橋下劉樓、金明池外樊樓、曹門蠻王家、州北八仙樓,隻怕哪個都去得!怎的卻甘願選了個沿街販食的行當?”
沈渺當然也想過,自己雖是女子,但此時的宋朝并不鄙夷女子外出謀生,廚娘、繡娘、當街賣酒的女子比比皆是,她去哪家大食肆、極負盛名的酒樓露一手,恐怕也不愁就業。
但她自個有個現成的小面館,何必去當打工人?
于是指着漸漸褪去荒蕪的小院子,笑道:“是老丈擡舉我了!我這一身廚藝皆為家傳,家中如今落魄了,我雖為女子,卻不能不想着重振家門,您瞧,這日子不也慢慢好起來了麼?”
說得楊老漢肅然起敬,賀待诏也頻頻側目。
沈渺說得都是真心話,她沒想過要做出多大的家業,也沒想爬得多高,有一方小院、一間賴以謀生的小館,能在這個世道過上平安甯和的日子,這一生似乎便很好了。
午後,不知是不是沈渺的飯食招待得好,楊老漢他們幹得格外賣力,賀待诏帶着五個徒弟從早幹到晚,幾乎沒有歇,隻花了一日便将圍牆壘起來了。
之後便等着上頭的三合土晾幹便成了。
楊老漢比他收工更早,門窗與竈房的屋頂不及昏時便煥然一新。
沈渺還與賀待诏約好明兒一早再過來壘土窯、修竈頭,便攤在竈房裡不動彈了,湘姐兒懂事地走在她身後,給她捶背。
濟哥兒則自發打掃院子滿地的刨花、泥灰,又把一大盆碗筷刷了。
今兒下午院子裡在做工,沈渺也沒閑着。
此時夜深人靜,竈房裡已挂滿了腌制好、晾幹的肉腸——她準備先擺小攤兒賣手抓餅和烤腸。
手抓餅其實是從蔥油餅演變而來的,據聞起源自後世的寶島,是個南方特色小吃,因此宋朝的汴京還沒有這東西。沈渺那日逛遍了夜市上的小食攤,沒有瞧見一家賣類似的餅攤,便動了心。
汴京人與後世的河南人一般,非常喜愛吃碳水與面食,日常甚至吃米飯都不多,三餐飲食要麼是炊餅夾鹹菜就小米粥,要麼吃一碗熱騰騰的湯餅,奢侈一些,便包一頓羊肉餡“饅頭”。
除此之外,宋人還格外愛喝“煎茶”與酒,因此對門顧家開的酒坊也是生意興隆,每日都有絡繹不絕的人前來沽酒。
沈渺覺着用一種新鮮口味的“餅”,應當能抓住汴京人的胃口。
至于烤腸,在這樣一個存在豬肉歧視的時代更是難尋,也算是新奇的玩意兒,而且沈渺打算做成本廉價的澱粉腸,這樣賣得便宜又好吃,希望能薄利多銷。
以前,沈渺真挺愛吃澱粉腸這類父母眼裡的“垃圾食品”的,這也算童年回憶了。但後世外頭賣的澱粉腸肉源不明,她吃幾回就能拉幾回以後,她便開始試着自個做,故而手熟得很。
将豬肉以她的“三闆斧”處置好,剁成哨子腌制後,腥膻味便幾乎嘗不出來了,多摻些澱粉,不僅能控制成本,也能提升風味。
沈渺嘗試了一下,一斤豬肉便能做幾十根肉腸了。
雖說這樣做出來的腸,用“肉腸”為之命名實在有些擡舉它了,但比起後世滿是科技肉腸,似乎又顯得幹淨又良心了!
但沈渺做到後面才發現,這肉腸裡成本最高的并不是肉,而是腌肉的大料與鹽,這時候的鹽真是不便宜哪!她買的粗面還得自個加工篩上将近十遍才能用,這樣算下來,倒比她預想的成本更高。
可是已經做了,她隻能硬着頭皮做完,看看明兒賣得如何吧!
她今日花了半日,才将腸衣和八成都是面粉的肉糜制作好了,用完晚食後又将一根根肉腸灌好,最後還起來揉了做手抓餅要用的面,分成劑子後便刷油醒面。
手抓餅的餅皮做起來和蔥油餅相似,不過沈渺會在揉面時便加少量糖、鹽與芝麻,讓面餅自帶滋味。等肉腸灌裝好了,面皮也醒好了,要做到餅皮千層、層層酥香掉渣,如今便是最關鍵的。
沈渺将每一個劑子都擀薄,再疊成折扇模樣,抻成長條再卷成盤香一般,卷好之後再次醒面半刻鐘,再擀成薄片便做得了。
說簡單也不難,難隻難在手法。
将餅皮胚子挨個做好,撒上幹面粉後用油紙隔開摞在籃子裡,便可以來切配菜料子了。黃瓜切小段、春菜葉洗淨撕成一片片、炸雞排、豬肉排、腌蘿蔔丁、油炸鬼……這手抓餅她打算分幾個檔次,全素的、加肉的、加肉加蛋的,以應對不同經濟條件的食客人群。
最重要的是,她還用雞蛋做了一小罐沙拉醬!
沙拉醬沈渺上輩子便做過很多次了,做起來極為簡單,所需要的不過是蛋黃與油鹽糖醋罷了,掌握好比例極容易複刻出來。主要是沙拉醬單看外表猜不出配方,有了這樣的靈魂醬汁,手抓餅便不容易被人模仿超越,獨家買賣自然不愁銷路了。
可惜這時候還沒有番茄,否則做些番茄醬配手抓餅也挺好的。
還有黑胡椒醬……得了吧,胡椒堪比金子,她做不起!
一切準備就緒,沈渺早早睡下了,明日早市的熱鬧,她可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