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從兩排門頭房中間升起,她眯起眼,看見前方一個熟悉的人影。
“匡婦!”
“你這麼早。”
“你不也是。”
明幾步趕上,匡婦帶的東西就多了,推的木車上是藤筐、一籃子雞蛋、蘆葦席、闆凳、麻布,還有一些竹子劈的細棍。
看門的男人四十歲往上,往常因為體力下降,交稅都困難,現在幹這個活倒正好,商肯定給他發食物,雖然不多,但穩定又安全。
進了門就是兩人的地方,各自擺好東西坐下,整整二十間房子沒有别人,過道上也一個人看不見。
一陣風吹過,卷起些許沙塵。
“沒人,咱們也别閑着。”明一邊說一邊把獸皮攤開放在木闆上,開始縫制一雙冬天用的厚皮毛手套。這種手套穿上隻能簡單抓握,沒法幹活,但抗凍。這也是她最新想出來的發明,她覺得肯定有人需要。
匡婦也套上腰機,織起了麻布。
兩人幹活,嘴上也不閑着,聊了半天八卦,明站起來活動身體,瞥了一眼匡婦,一看就移不開眼:“你編的什麼?”
“竹席。”
“竹席?”
“對,”匡婦攤開編了一小半的竹席,“你摸摸,扁的,不硌人,涼快。”
明試了試,現在的天氣很熱,但放在竹席上的皮膚很快感受到了涼意,就算熱了挪開,過一會兒再放上去又變涼了。
“比蘆葦席好。”
“編的也快,就是竹子貴,我讓東邊那些人給我帶點種子來,我要種竹子。”
明發現自己錯,匡婦并不笨,相反她很聰明。說白了,要是沒得到好處,她才不會那麼相信商。
太陽快到頭頂的時候商才過來,她在她們對面的門頭,一樣樣從背來的筐裡往木闆上擺放東西。兩人頓時都沒了做活的心思,湊過去圍觀。
一塊四四方方,有點像護手膏的固體;幾個三角形的木頭,頭上還帶着彎;一長條木頭上帶着幾個青銅鈎子;一個塞着木塞子的竹筒,不知道裡面裝着什麼;一個形狀奇怪的巴掌大獸皮小包……
全都是她們沒見過的新東西!
白浪費一天的擔憂不翼而飛,明挨個詢問它們的用途,得到了如下回答:“這是肥皂,和護手膏一樣,草木灰和動物脂肪做的,我加了皂角,洗手洗臉很幹淨的。這個是衣架,挂衣服,從領口套進去就行。挂着衣服不容易皺,還省地方。挂鈎闆釘在牆上,也是挂衣服的,沒衣櫃的家庭買一個不錯,便宜。”
“還有這個,裡面是潤唇膏,壯掏了幾個蜂巢,我用蜂蠟混合油脂熬的,塗在嘴上,防幹裂。至于這個嘛……”商故意把獸皮小包拿到她面前,左右手各拽半邊,上下一分,露出裡面幾根針,還有一個外面許多小坑的青銅圓環,“是針線包啦。”
明移不開眼睛,看見衣架她就已經很心動了,針線包出現的這一刻,她再也無法忍耐住購買的沖動。
“怎麼交換?”
抱着三根衣架和針線包坐回闆凳上,明突然一陣後悔,一斤糧食沒換到,自己先給出去好多。
不過……頂針真好用,再也不怕做厚衣服縫得指頭疼了。還有衣架,對了,衣架可以把衣服挂起來。
從門口看見有零散的族人在往這邊走,明當機立斷找匡婦換了一根繩子,用借來的工具敲敲打打,在木闆上方牽起一根晾衣繩,把做好的衣服挂了上去。
對面的岑商一看,樂了,這不就和現代巷子裡的門頭房一模一樣嗎?主打一個簡潔、直觀,第一眼就能吸引目标客戶。
“牛!”她朝明豎了個大拇指。
來的族人有男有女,進來果然先圍去明的攤子前。夏天賣冬裝是困難,不過布還無法完全取代獸皮,明賣出去了一小張牛皮。她引以為傲的新發明——獸皮手套,問的人多,卻沒人買。
除了中午這一小波客人,再就是晚上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族人打獵采集歸來,這會兒人最多,不過大部分是在看熱鬧。
反而是匡婦,她也不多說話,就把東西擺在那裡,結果一天下來,雞蛋賣了一多半,蘆葦席賣出去一張,竹席更是賣了三張。
不過她們兩個人加起來都沒有商賣的多,她帶來的東西幾乎都賣空了,還有族人沒買到,提前預定明天的貨。
太陽下山,出攤結束,三人收拾好東西,結伴往回走。
木門關上,守門的人換了,是另一個掙紮在溫飽線上的族人。
岑商主動挑起話題:“怎麼樣,第一天擺攤有什麼體會嗎?”
匡婦感覺不錯:“好,賣得比以前多。為什麼?”奇怪的是明明聚落人數沒變。
岑商暫時沒回答,問另一個人:“明呢?”
“很難受。”
“怎麼難受?”
“每天都有租金,不如你們賣得多,我就很着急。”
“别急,等天涼了絕對不一樣。我再教你一招,在不好賣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手段來刺激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