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熠看着他堅持,無奈先同成恕說要帶侄子透透氣。
小皇帝抓着殷熠的下擺,将人半推半拉的帶了出來。
殷熠蹲下笑着問他:“敏糸怎麼了?”
“朕不想聽,也不想讓皇叔聽。”
殷熠知道小皇帝有替他出氣的道理,欣慰的同時又擔心小皇帝聽到自己不喜歡聽的,索性便不聽了。
一個普通的孩子這個年歲可以,但一個小君主卻是不行。
“陛下為什麼不想聽呢?”
“因為朕覺得他們說的不是真話。”小皇帝撅起嘴。
“陛下,人這一輩子會聽到很多話,真話、假話、真話摻着假話。陛下現在是聽這些話刺耳,所以覺得他們說的不是真話?還是說陛下覺得他們說的不是真話,所以覺得話刺耳?”
小皇帝别過臉去:“這不是一個意思嗎?又不是真話又刺耳。”
殷熠也沒想到還要拿别人罵自己的話來給小皇帝講課:“不一樣的,前者是基于陛下對于語言的單純判斷,後者則是陛下思慮了這話是否為真這個問題。”
小皇帝又重新組織了下語言:“朕思考了,覺得他們說的不真實,所以朕不想聽。”
“很好,那麼說明陛下現在是個學着明辨是非的君主了。”殷熠看他一臉認真,還是決定誇一誇,“所以我們以後聽到一件事,不是先急着拒絕去聽,而是應該聽完之後決定要不要相信。”
“是。”
“那信呢,又有好幾種講究,一種是全身心的相信;一種是半真半假的相信;一種是半真半假的不信;還有一種是徹徹底底的不信。”
小皇帝朝牆角靠了靠:“皇叔,朕怎麼判斷信與不信?”
殷熠想了半天,最後還是說了句:“憑感覺吧……”
這不是一個很準确的答案,小皇帝聽到時愣了一下。
殷熠蹲到他面前繼續解釋:“這個問題很複雜,哪怕是皇叔現在也不敢說完全相信或者完全不信,所以也并不想給陛下一個不那麼準确的答案。”
“可是朕以後就不知道該不該信了。”小皇帝有些怨念。
“所以還是需要一些證據。比如陛下要證明皇叔偷吃了一個蘋果,那麼比如皇叔嘴裡有蘋果,或者有人看到皇叔吃蘋果,再或者蘋果上的牙印跟皇叔對的上,那就有很大可能證明這個蘋果就是皇叔吃的。也就是我們用證據去證明這句話說的對不對。”
“有證據就可以了嗎?”
“不是,也得看充不充分,萬一是别人趁着皇叔睡着把皇叔牙磕上去的呢?萬一是那人收了銀錢撒謊的呢?都是有可能的。”
小皇帝被這長篇大論忽然沒什麼了耐心:“啊?那怎麼分辨啊!”
殷熠捏了捏小皇帝的臉:“皇叔還是希望陛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感受,而不被表象蒙蔽。陛下是皇上,更要學會去區分謊言與真相,而不是被他人的言語帶着一步一步帶着走。”
小皇帝聽完細細反省了一會,點頭道:“皇叔說的有理。”
“那陛下知道分辨是非的第一步是什麼嗎?”殷熠伸手抱起小皇帝。
“是什麼?”
“多聽多看。喜歡不喜歡的有什麼要緊,我們可以在心裡給他們挑挑刺。陛下想,若是不聽不看,我們又怎麼去做判斷呢?”
“皇叔知道陛下這是心疼臣,但陛下仔細想想,若是他們沒有才學,本就無機會面見天顔,今日見到陛下也是他們榮幸了;若是他們有才學,走到殿試這一步,那便說明他勇氣可嘉,即便知道皇叔昏庸無道也想為朝堂出那麼一份力,為陛下效忠,陛下又能說他們完全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