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蕭何張良郦食其都是大才,但也都是治國謀略之才,他有将無帥。六國舊貴族他并不想再用,更别說重用,他有洗牌的能力,為什麼要縫縫補補呢?如果去除了這些舊貴族,天地間規矩都可以任他改寫,魏倩與張良雖是貴族,但一個是信陵君之後,為他治國理政,一個是身懷大義的張良,仁人君子之風,皆是清風朗月般的人物。劉邦看人很準,他看韓信的面相知道此人不是庸才,再說他需要出兵了,春耕都開始了,出兵還能遠嗎?
魏倩聽劉邦的話,她沒覺得委屈,這麼點地感覺都能累死她,天下倒也不必打那麼快。但漢王很急,他覺得打天下還是得盡快,他都51歲了,趁着年輕他得奮鬥。
拜将儀式開始了,魏倩也站在高台之上,捧着劍。上天台上,劉邦親操钺持首,授韓信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将軍制之。”
從魏倩那拿過劍,授将軍以劍,曰:“從此下至淵者,将軍制之。”
君王看着年輕的大将軍,依古禮叮囑,“今爾為大将軍,漢營三軍盡相付,戰場之上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為衆而輕敵,勿以受命為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衆,勿以辯說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則士衆必盡死力。”
韓信受命,向君王一拜複告君,“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禦。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專斧钺之威,臣不敢生還。願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将。”
劉邦接過蕭何捧着的虎符,看了看虎符,又對上韓信望過來的眼睛,他看了良久,将虎符遞與韓信。
韓信接過虎符,劉邦依古禮向大将軍跪拜,以謝将軍,以授國運。
魏倩才知道,原來拜将是真的拜啊,那拜相豈不是,嘿嘿,算了,漢王比她爹年齡還大,她不跟老人計較。電視劇誤我,畢竟劇裡是将軍向君王跪拜,這确實不合理,畢竟這時代講究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君王趾高氣揚,臣下低三下四,明顯不合理。對君臣而言,禮就意味着君要謙卑,拜将也是紮實的下拜,不然将軍登高台有什麼意義?這時代儒家并非主流,君臣父子那一套還沒有上場,那是漢武之後的事,這個時代講信與義。人家君王謙卑下拜,懇求您幫他做事,如果您答應了,難道不應該好好完成嗎?您要不以忠事君,那又何必答應?
她覺得這樣很好,這證明确實不能讓儒家獨大,儒家獨占思想之後,三綱五常,奴性就開始滋生了。
拜将剛結束,漢營将士就開始給大将軍找茬了,樊哙已經罵起來了,然後被韓信立威壓入獄中。魏倩看了看吵鬧的軍營,看了拿到虎符氣場就變了的韓信,她就随漢王離開了,将紛紛擾擾都甩在身後。
“漢王,這韓信都沒打過仗,您給這麼大的排場,萬一信錯了人,可如何是好?”
魏倩還是不懂為什麼劉邦信任一個二十四歲的少年人,還托付三軍,這都已經是身家性命了,主要是韓信連仗都沒打過。她知道韓信能打是因為她開了曆史天眼,劉邦怎麼會這麼下注一個少年呢?
“我登台拜将那是求賢若渴,敬重大将,他要是打不了,誇下海口的是他,登上高台的是他,那下不了台的也是他。”
不愧是你,老流氓。
“不過魏相不必擔心,我瞧那韓信非庸碌之輩,定有一翻作為。再者我們要得天下,大将軍必須要拜。”
正值春好,草長莺飛,劉邦準備東出,那自然會與項羽對上,夏侯嬰早早就去了沛縣,将所有人的家眷都帶了回來,呂雉便是此時帶着老太公來到鹹陽,住進了鹹陽宮。她家隻是小富之家,她住進宮殿之時也是分外歡喜。劉邦喚着娥姁,讓她住主殿,握着她手道辛苦,她的心情很好,直到戚夫人大着肚子柔弱無依的擋住了她的去路,她的嘴角也從笑着抿成一條線。
魏倩還備着禮物過幾日準備去看望呂雉,她都忘了有戚夫人這号人,畢竟她對老闆的後院不感興趣,但她對老闆後院起火很感興趣,畢竟宮鬥戲她以前也挺愛看的。
此時的呂雉剛入長安還沒封後,戚夫人雖然愚蠢,但實在美麗,于是很自然的成了劉邦真愛,呂雉想教訓人居然被這死鬼怼了一句,她還懷着孕,你大度點。氣得呂雉當場發飚,劉太公都攔不住,劉邦的脖子臉上都有了血痕。他罵了句悍婦,背後擺手讓戚夫人走,然後聽着呂雉說劉母去時她一人操持,劉邦便無了話。畢竟劉母死在他打關中之時,母親死後他都不能去拜一拜,也使他悲痛難當。
他将王後印給了呂雉,歎了口氣,“你今為王後,何必去理會柔弱女子。”
呂雉拿過後印,看着她的丈夫,她與他貧賤之時,兩人相濡以沫,出去送徭役也會幫她備好一冬的柴火。可冠冕着身之時,卻在她面前細聲細語的護着他人,說什麼戚姫柔弱,何其可笑。
呂雉比劉邦小近二十歲,劉邦長得好會來事,兩人是有過濃情蜜意時候的,他有擔當負責不忘糟糠是真,曆史上呂雉從項羽軍營裡出來,流言蜚語四起,他并沒有在意,封後給權共江山他都做到。喜新厭舊也是真,他寵幸戚夫人,愛着她的美貌,歌舞與身段,想過廢太子立如意。
第二天朝會上,劉邦罕見的戴了冠冕,搞得大家都正式起來,但魏倩眼尖的看見衣領上的血痕,看來老闆後院起火,昨日上演了一場大戲,她幸災樂禍的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