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魏地已定,蜀地難行難離,漢王一時半會是回不來的,我們不妨直接順道再攻下趙地幾座城池,陳馀任用小人而不聽李左車之言,此時正是動兵時候。”
李左車是名将李牧的孫子,他後來入韓信帳下,韓信曾向他求計,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複燕、齊之地。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他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可惜劉邦不愛用六國舊臣,他的新臣太多,他需要滿足他手下四百多功臣的權欲,其他人不在他考慮範圍之内。
對于韓信來說,從魏地看趙,仿佛是看囊中之物一般,随手可取,但魏倩在這也是為了看住他,這時候張耳也在,對韓信的想法魏倩看着曾是趙地大将軍的張耳,想想都是頭皮一麻。
張耳跑去關中時,劉邦已去往漢中,他就又來到魏地,他來投奔劉邦,魏倩對他很客氣。張耳少時為魏國信陵君的門客,曾為魏家亡命至外黃,後來娶到富家女,得到嶽父資助,官任外黃令。劉邦早年來拜訪信陵君,結果他到時隻能看到信陵君的墳,後來曾到外黃縣跟随張耳。他算是劉邦的老大哥,後來在魏與陳馀結為刎頸交,二人俱為魏之名士。秦滅魏,以重金懸賞緝拿人,他們兩人就改名換姓入陳地,成為裡監門。
後面他與陳馀反目成仇,攻入趙地,被劉邦封為趙王,劉邦感懷這位老大哥,還将唯一的女兒嫁給張耳的兒子張敖,隻是張耳死後,張敖這個趙王女婿就成了礙眼的東西,他數次罵張敖,各種看不上,張敖的臣子都為張敖痛哭,主辱臣死,甚至去刺殺劉邦,但對于這樣的刺殺,劉邦哈哈一笑,誇刺殺他的人是忠義之士,很是欣賞,就把人給放了。
扯遠了,說到張耳,就不得不說他的至交好友陳馀,陳馀性格高傲,早年交好張耳,成為刎頸之交。大澤鄉起義之後,與張耳同投奔陳勝,後跟随将軍武臣占據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後,陳馀出任大将軍。武臣被部将李良殺死,陳馀與張耳立趙歇為趙王。李良引秦軍大将章邯攻趙,張耳、趙歇敗走巨鹿,被秦将王離包圍,陳馀因自己兵少而不敢進兵攻秦,張耳大怒,責怪陳馀不守信義,陳馀方出兵五千去救巨鹿,然而全軍覆沒。
後項羽大軍至,大勝秦軍,解巨鹿之圍。張耳再次見陳馀時,怪他背信棄義。陳馀一氣之下将帥印交出,從此張、陳兩人絕交。這場至交反目,張耳陳馀各有立場,若論對錯,張耳的錯更大,但張耳有關系,劉邦願意給他幾分敬重,後來他得以封王。
項羽分封諸侯王時,陳馀隻被封為侯,心有不滿,于是聯合齊王田榮擊走張耳,複立趙歇為趙王,趙歇以陳馀為代王,号“成安君”。韓信平魏之後,與張耳一同攻趙,陳馀未接受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法,敗後被斬殺于泜水。
他與陳馀這樣的感情,兩人分封都是一塊地方,結果被範增挑撥了感覺,成了不死不休的敵人。
此時韓信閑不住想攻趙給劉邦一個驚喜,魏倩表示大寫的拒絕,趙齊楚裡面正打着呢,項羽就是攪和進這裡面才讓劉邦有時間東出。而韓信想插一腳,怎麼,劉邦不浪彭城了,他想正面浪一下項羽?
“将軍,不要節外生枝,項羽在裡頭攪和我們就不要插手,等漢王回來,有合适戰機,再滅趙不遲,我們這麼點人,哪怕真能亡趙,激怒了項羽,我們受得了項羽猛虎般打仗能力嗎?”
順風局不要浪,她發現韓信更适合打逆風局,順風過頭他開始想挑戰難度了,畢竟魏地得來實在太容易。但這是天下,劉邦打天下容易,是因為他與他手下能耐,其他人打天下時,除了劉秀與李世民那兩挂比,誰打天下不得幾十上百年,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
“項羽殺韓王,奪了韓地又欲奪齊,天下諸候聞風喪膽,趙地少幾座城池,是不敢把殺神請過來自尋死路的。況且我們有天雷,火勢一開,縱使項羽也無可奈何。”
“别想了,将軍好生待着。”
天雷就是火藥,魏倩不聽,她現在在魏地呢,誰也别想浪,害她東奔西逃,她就是要穩穩的赢。
曹參也從平陽回來,他攻入平陽,活捉了魏豹的一群妻妾兒女,他回來問魏倩怎麼辦,魏倩有點卡殼。薄姫就是魏豹的老婆,她嫁給魏豹無所出,但她入劉邦後宮沒兩年就生了文帝劉恒。魏倩對曆史上的文帝很是喜愛,畢竟呂雉兒女們是真的不行,而文帝就是放在整個封建王朝,也是個愛民如子的聖明天子,一己之力讓文這個谥号成為各朝皇帝争奪之谥。他的毛病也多,但主要是認知不夠,屬于人性本善,可以教好的類型。古代對他非常贊譽,現代對他非常貶損,因為他對時人很好,對後人無用,他不開疆擴土,亦不修水利工程,就一味的減稅減稅,讓治下百姓們活得舒适。然後公私不分,讓男寵鄧通變成權錢盡握的寵臣。
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評判古人,現代人當然更愛秦皇漢武,畢竟他們對不起時人,對得起後人,秦皇的長城,漢武的版圖,秦皇兵馬俑不也成了觀賞的手辦?功在千秋嘛,但是漢初的百姓需要呂雉與文帝這樣的統治者,讓他們有喘息的空間。
統治者不需要對後人負責,他們需要對時人負責,畢竟是時人在供養他們。一将功成萬骨枯,更何況是皇帝的功績。
此時曹參問她魏豹妻兒怎麼處理,她頭皮發麻,因為她肯定不能将薄姫送與劉邦,這樣太得罪呂雉,她怎能這樣幹。但要是不決定,薄姫是入不了宮的,她長得實在不是劉邦的菜,曆史上她也是讓其他女人幫她,才侍寝懷了劉恒,但劉邦又将她忘在腦後,根本想不起來宮中有這人,他隻為戚姫悲傷,為她作詩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