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穿到漢初成開國首相 > 第39章 大賢如此(一)

第39章 大賢如此(一)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春風和煦,清晨雨露未散,陽光也是輕柔的,春耕有序進行,順便官吏們還幫墨家子弟弄水車,轉動起來,省了好些人力。今年的春耕,比往年更加簡單,劉邦昨晚拿着魏倩定的官爵制與選拔制度,這是非常大膽的行為,他橫豎睡不着,便起來走在城中,市集的商販們天未亮就開始忙活一日的生計,他在一個老人家的混沌館那坐下來。混沌還是魏倩寫在公告上的方子,因為麻煩,雖人人都會,但也是一份活計。

老人家笑着給他端上一份混沌,味道很不錯,他吃完發現自己出門得恍惚,忘帶錢袋子了,在老人一言難盡的眼睛裡找上巡邏的将士,拿了錢。将士們發現漢王清晨獨自出門,還疲憊恍惚,還以為他咋了,給他付了早餐錢便跟着他身後。

劉邦此時也沒有平時的勁頭,他想着魏倩幫他集中權利的皇權富貴,想着她的功勞,封無可封的功績,他走在田梗上,農人拿着鋤頭迎着朝陽就來到了田間。此時日頭小,到了午時就曬得慌,他們早點忙完,下午回家還得上山砍柴,娃跟着放牛。有牛還算是富農,更慘淡的多不勝數。

劉邦想着治蜀時,黔首們看向他的眼睛,黔首們要的東西實在太少,而王侯們的胃口實在太大,包括他,這天下這麼大,而魏倩對他說,不如獨占。

他看着那紙上所制,他懂魏倩的意思,如果大部分權利不分與功臣,就可以分與百姓,可是這改天換地,真的可行嗎?少年人總是沖動,一腔孤勇,他也要放棄大道至簡,走一條荊棘小路嗎?

他腦中又浮現魏倩的話,與那雙清澈卻堅定的眼睛,‘臣不懼,大王懼嗎?’

劉邦長長歎了一口氣,魏相啊魏相,你真是給我出了好大的難題。他想到魏倩數次獻計,火藥,與各種造福天下之物。她投奔而來時,因為那顆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的赤子之心,他又如何能辜負?

最重要的是她為了天下的黔首,用燃燒自己的方式,燃起了他那野心,這天下,還可以比始皇更有權勢的辦法,他不能同意,也拒絕不了。

古人對傳承對後代是很有執念的,所以聽聞魏倩不需要後人傳承她的權勢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時,劉邦才會覺得魏倩怎能吃如此大虧,這種思想在農業社會,是他們不能理解的。

最可怕的是,魏倩說的這些,都是可行的,他如今地盤的功勞,他占四十,魏倩至少占了三十,蕭何占了十五,剩下的十五是衆人加在一起的功勞。

劉邦想清楚了,回去睡得天昏地暗,到了第二天早上,忙完手下的事,到了中午,他去找了魏倩,如果要按魏倩的想法來,那麼他就敵人就很多,且要一個個蕩平,郦食其所說的謀劃,便不可再用。

魏倩也在等着劉邦的決定,如果劉邦敢與她做這一場豪賭,那麼她的學識将全面在這天下鋪開,她擁有報紙,她可以團結百家,這此權利不落入諸侯王功臣的手裡,自然落入百家手裡,他們才是受益者。當然,作為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者,她要麼成聖,要麼功敗成仁。

畢竟一己之力改變一個時代,人是有社會屬性的,當她能夠站在時代的中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為何讓百姓富在今時,又功在千秋。

而且她對當小朝庭的王沒什麼興趣,封王所管不過一州之地,這是古今思維差議,當了宰相再讓她當地方行政長官,那不是被貶嗎?況且如果未來上班的百姓們都富了,有銀錢投資,她簡直不敢想将來自己的财富。

但人的賭性就是這麼大,當她什麼都沒有時,她隻要有名望就好了,當她擁有了名望,就想要權利,當她名利都有,站在高位時,就忍不住拉上老闆,去賭個大的,聖人做不到的事,他們就不能做到嗎?這是空白的畫闆,海外有空白的傾銷市場。

從漢初走到明,就是饑荒天災人吃人的曆史,這段曆史真的有走的必要嗎?既然在一個空白的畫闆作畫,貴族都消失了,布衣卿相上台,怎麼就不能越過那些豪強,讓世家沒有存活的土壤。

兩千多萬的人口,怎麼就不能都活得富貴灑脫?時代的局限與農耕文明沒辦法抛棄帝治,但中央集權是讓上行通道打開的辦法,大明朝後期也是貪墨橫行,可是明初對比先秦漢初,百姓可有人樣多了。

但如果漢末到了明後期那德性,三國那幫人站在了不同的高位,曆史必然是不同的解法,起碼科舉一公平,就不會有一大片四世三公的權宦子弟。

大漢的武德充沛,配上大唐的富饒,配上大明的科舉制度,還沒有三綱五常的壓迫,這樣的世界,她活在其中,才感覺到希望。

明朝的科舉制度是曆史上最為嚴格和複雜的科舉制度之一,其目的是通過多級考試選拔文人和官員。明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包括四個級别: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她套用上,用上百家大能做考官,再請大賢出題,做到公正,鄉試過了就可以當吏,狀元三甲直接入官僚體系,初期可以這麼辦,百家也需要這樣的公平。這個時代沒有寒窗苦讀,但人才也是不缺的,劉邦念舊情能容忍貪墨枉法,這些後面的問題,可以在呂雉朝搞事,不行再往後也行。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畢竟她有足夠的時候耗死第一代功臣們。

而讀書能當官,百姓生活好了之後,砸鍋賣鐵也會供養子女,或者像明末供養讀書人。官場流通起來,而老劉家的内鬥基因,是不會像大明養豬那樣無底線供養劉家人的,這都不需要她操心,推恩令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未來沒有儒家三納五常又人人識字讀字,當海運外貿一打開,那麼又會演化成什麼樣呢?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