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的内容。
【張旻年:松硯哥,能借我點兒錢嗎。】
而這條消息之上的那條消息,所标注的時間,是八年前。
也是很簡單的一句。
【張旻年:松硯哥,對不起,我不知道。】
良久。
楚松硯才點開鍵盤。
【楚松硯:多少。】
那邊秒回,應該是一直守在手機前。
【張旻年:十萬,我媽病了,我想了很多辦法,也找人借錢了,但就差這十萬塊錢,湊不齊了,求求你。】
之後,他那頭一直顯示正在輸入中。
楚松硯垂眼看着屏幕上“求求你”三個字。
如今,張旻年的臉他已經記不太清。
畢竟這麼多年沒見。
阿婆去世後,楚松硯隻回過一次老房子,是為了遷戶口的事兒,但那次,張旻年還在上學,倆人注定不會再見面。
張旻年他媽看見給從老房子裡出來的楚松硯,還給他送了份餃子。
嘴上還說:“在外面累吧,瘦了這麼多。”
外面刮着大雪,隻有餃子是熱的。
楚松硯到底還是借了張旻年這筆錢。
錢轉過去後。
張旻年回複的速度依舊很快。
【張旻年:謝謝你。松硯哥,我會盡快還的。】
這句話發過來後,那邊依舊顯示正在輸入中。
卻遲遲沒有新一條的消息。
吃完飯。
林庚摸着圓滾滾的肚子,打了個飽嗝。
“楚一,我感覺我現在擁有牛的力氣和豹的速度了,已經恢複全部能量。”
林庚邊說着,便掏出手機,準備查看公關情況。
結果就發現屏幕消息直接刷屏,還有幾個未接來電。
都是公司裡的人。
林庚“噌”得坐直,怕是什麼公關出狀況的消息,捏着手機出了門,躲到廁所裡給電話回了過去。
但電話等待音連響半分鐘,遲遲沒有人接聽。
每個電話号都沒人接。
林庚的心就開始慌。
他蹙眉沉着臉,自己打開社交賬号查看。
然後就看見熱搜上鮮紅的字眼。
【楚松硯究竟算不算被拐賣兒童。】
【楚松硯原生家庭。】
【楚松硯被棄養并進行買賣。】
【楚松硯公司方回應。】
【……..】
一樣望去。
林庚覺得自己從頭到腳都被人澆下來桶滾燙的熱水,無法呼吸。
棄養和拐賣這種字眼為什麼會出現?
他顫着手點進第一個詞條。
然後就看見了——楚松硯個人賬号的回應内容。
林庚再回到包間的時候,楚松硯已經重新戴好帽子和口罩,隻等他回來就出發。
司機也穿戴整齊地坐在一旁。
林庚上去抓住楚松硯的肩膀,問:“你發之前怎麼不和我說?你這樣把所有東西都一股腦的發出來,想沒想過後果。”
網友大腦的思考空間是有限的,當大部分人在網絡上看見一件極其颠覆認知的輿論性新聞,并且無人反駁、回應,這件事就會被蓋棺定論成事實,并加以腦補來誇張化。
經過一段時間後進行的回應或反擊,如果是很平淡的字句事實,那麼大部分人會選擇相信,小部分人則會處在懷疑的态度,并漸漸随波逐流,淡化甚至相信這種回應,可這種信任是經不起推敲的;但如果回應是更具有颠覆性的爆炸性内容,認知經過反複沖擊,大部分人反而會開始懷疑,這件事是否從頭到尾都存在着之前沒有發現的謊言,從而引發劇烈的蝴蝶效應。
林庚考慮公關的時候,想過楚松硯的回應方式。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分析,都應該是一種激烈但迂回的方式,你的内容應該是激烈的,富有反轉作用,從而引導輿論的翻轉,但發表内容的方式應該是迂回的,譬如說用一段視頻或音頻,以人的語氣來削弱文字内容尖銳的沖撞感,抑或是将大篇幅的文字分割成幾小段,間隔着時間發表。
但楚松硯直接将全部内容一股腦地發表了出去。
内容編輯也是極其冷靜客觀的口吻。
這種方式絕對會增強尖銳的沖擊感,從而引發更劇烈的輿論壓力。
這是回應新聞最快捷的方式,卻也是少數人才會選擇的方式。
因為網友緩解沖撞感的方式就是不斷地輸出。
這會使當事人感到極其難捱。
楚松硯看着林庚,眨了眨眼。
林庚越看他越生氣,感覺就像是自家孩子長大了非要他娘的往屁股底下綁火箭,說這樣比車快,然後一點火——
嘭!
他家孩子撞月球上了。
成太空人了!
他可真高興啊。
林庚完全是有氣沒地兒撒,拿起桌上的冰水猛灌了幾口。
“還楚一,你就該叫楚不聽話!楚氣人精!楚被打屁股一百零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