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徐然醒得很早。
天剛蒙蒙亮,草葉上的露珠晶晶亮,像一顆顆小玉珠子。火堆早就滅了,餘燼裡冒着一點點白煙。揉了揉眼,打了個呵欠,趕緊撿了幾根幹柴添上去,火苗又蹿了起來。
伸了個懶腰,她看着天色一點點亮起來,腦子裡慢慢轉動,開始編排今天的“大工程”:
編個籮筐:有了籮筐,才能一次背更多東西,不用每天扛着衣服裝物資,省得再把衣服扯壞。
曬海鹽:腌制食物全靠它,以後海鮮不止能吃新鮮的,還能做“荒島臘味”。
找吃的:雖然還剩些鮑魚和牡蛎,但要為“漫長的雨季”做準備,早早囤貨才穩妥。
雨季什麼時候來她不知道,但肯定快了。
要是準備不夠,一場大雨下來,柴火全濕、火生不起來、食物發黴,最後自己縮在山洞裡挨餓……想想就讓人發怵。
于是,她咬咬牙,給自己定下今天的第一個KPI:“先把籮筐整出來。”
說幹就幹,她轉身走到昨天堆氣根的地方,挑了幾根粗細合适的榕樹氣根,扛到火堆邊。
榕樹的氣根又長又韌,看着非常适合編東西,可是直接用又不行,得先把那層粗糙的外皮剝掉才行。她掏出昨晚用來削鮑魚肉的石片,把氣根橫在腿上,一點點地刮着皮。
“唰、唰、唰……”
手上的酸勁兒慢慢爬上來,她皺着眉頭,咬緊牙關,動作慢了些,怕用力過猛把氣根弄斷。
氣根的皮硬又粗,刮一下,灰褐色的碎屑掉一地。手指頭麻了,手心也酸得發緊。
刮着刮着,她忍不住開始懷疑人生。
以前在紀錄片裡看那些手藝人編竹簍,一個個手上飛快,三下五除二就能削出一根光滑的材料。
她看看自己手裡的榕樹氣根,一根刮了快十分鐘,還醜得不忍直視。
“到底是我手笨,還是工具太垃圾?”
她狠狠磨了磨石片,決定甩鍋給工具。
等到最後一根氣根刮完,太陽已經爬得老高,她的胳膊也正式進入“報廢預警模式”。
“太難了……我要是生在古代,可能會被手工藝行會直接開除。”
她癱在地上,伸手摸了摸處理好的氣根,光滑又柔韌,勉強還算滿意,點了點頭,把它們捆成一小捆放好。又把石片在旁邊的石頭上磨了磨,刮皮的時候把石片都用鈍了,得重新磨利。
忙完這些,她蹲在火堆旁,盯着手裡的氣根琢磨了一會兒。這東西雖然刮幹淨了,但還是硬邦邦的。直接編的話,手非得被勒出一道道血印子不說,氣根還容易折斷,忙活一場白費力氣。她皺着眉頭想了一會兒,覺得得先把這些東西弄軟了才行。
“怎麼弄軟呢?”她眯着眼睛回憶了一下以前見過的手工藝流程:
煮軟?蒸軟?泡軟?
村裡那些編竹簍的老人家,都是用這三種辦法的。
她撓了撓腦袋,一個個思路掰開了想:
煮是最管用的,把氣根扔進沸水裡煮一陣,再蓋上濕布悶一會兒,軟得又韌又服帖。左右看了看,發現手邊隻有幾個罐頭盒,小得連隻寄居蟹都住不下,更别說塞進那麼長的氣根了。她把氣根對着罐頭盒比劃了一下,這玩意兒别說煮了,塞進去都得折成三節,直接報廢。
“行吧,罐頭盒,卒。”
蒸?也是個辦法,她想起以前家裡蒸米糕的流程:鍋底燒水,上面架個籠屜,蓋上鍋蓋,蒸出來又香又軟。
但問題是……
她連個鍋都沒有,蒸個鬼!
“行吧,蒸法,也卒。”
泡軟?
這法子最蠢,但最省力。找個容器裝水,把氣根扔進去,剩下的交給時間。雖然慢,但起碼不會手殘翻車。
她擡頭瞅了瞅不遠處的海,忽然眼睛一亮:
“泡海水裡不就行了?”
海水本身就帶鹽,泡得軟乎乎的同時還能順便防腐,簡直是一舉兩得。更妙的是,海水取之不盡,不像淡水那樣得省着用,怎麼泡都不心疼。
——好!這個辦法以後可以用。
但眼下她沒時間等兩天,得趕緊弄一批軟氣根,先編個小筐湊合用。總不能天天靠衣服兜東西,再這麼下去,她懷疑自己的衣服遲早會因超負荷勞作而宣布罷工。
最快的煮氣根……但沒鍋。
徐然盯着火堆發呆,腦袋裡各種稀奇古怪的點子亂竄,忽然靈光一閃。她想起以前刷某音時看到的解壓視頻——把燒紅的鐵塊丢進水裡,能讓水瞬間沸騰。
鐵塊她沒有,但石頭總有吧?
石頭能燒熱,熱了就能讓水開,這法子行得通!
如果采取這種方法的話,不需要需要架起來特别堅硬的鍋才能沸騰,隻要是有個不會裂開的容器就沒事。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容器可以裝水?
她琢磨了一下,泥坑?不行,滲水;樹葉包裹?不現實,太脆弱。
她腦子裡飛速搜索可用材料,突然肚子“咕噜噜”叫了一聲,她下意識想到“紙包魚”——
等等,紙包魚?!
對了!她需要的不是鍋,而是一個能耐水、能支撐、還能承受高溫的“容器”。
她猛地拍了一下大腿——海帶啊。
老天開眼,海灘上就有現成的。
她一路沖向海灘,把一大片比自己胳膊還大的海帶拖了回來。
海帶摸上去帶着濕潤的滑膩,韌性十足,攤平了軟得像塊濕布。她撿了幾根細長的小樹枝,開始DIY“荒島海帶鍋”。
第一步,捏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形狀,努力讓它看起來不像随時會倒塌的爛攤子。
第二步,用樹枝穿透四個角固定住,讓它能撐出了一個勉強像樣的“盒子”,立起來,不至于一倒水就直接崩盤。
她拎了拎,看它沒散,滿意地拍了拍那滑溜溜的“皮子”,誇了誇。
“暫時命名為——海帶鍋1.0版!”
第三步,小心翼翼地倒水進去,觀察會不會直接漏光。她盯着海帶“鍋”屏住呼吸,等了兩秒,海帶“盒子”牢牢撐住了,竟一滴水也沒漏。
“容器”搞定,接下來是加熱!
找了幾塊拳頭大的石頭,夾起放進火堆裡燒。火焰舔着石頭,石頭縫裡的濕氣被烤出來,熱氣騰騰往外冒。
她盯着火堆,手裡拿着樹枝,小心地翻動石頭。腦子裡卻沒閑着,想着第一批氣根煮好後,就得趕緊動手編筐。哪怕磨出血泡,也得幹。時間等不起。
火光映在她眼裡,嘴裡嘟囔着:“再燒一會兒,再燙一點。”
等到石頭徹底燒透,表面隐隐泛出一絲白光,她終于滿意了。
用兩根樹枝小心翼翼地挑出最燙的石頭,慢慢挪到裝滿水的海帶“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