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路線是這樣的,為了避開匈奴勢力,張骞計劃走塔裡木盆地南部,再次翻越帕米爾高原,沿昆侖山北麓,途徑莎車,于阗,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和田地區,再過鄯善,即今天的若羌地區,再就是通過青海的羌人地區歸漢,迂回北上返回長安。】
随着天幕的聲音,地形圖上也勾勒出了相關路線。
曆朝衆人可以清晰地看到張骞迂回北上回長安的線路走勢。
然而這線路在到青海的羌人地區後便戛然而止了。
【誰都沒想到,這時候的羌人也已然淪為了匈奴的附庸,于是在這裡,張骞才毫無意外又不可避免的再次成為了俘虜。】
【這一次,連他都覺得自己定然是必死無疑。】
嬴政不由得搖了搖頭:兩次被俘,當真還能活?
【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匈奴首領又再一次寬恕了張骞。】
劉徹不禁又想到了那四個字——
蠻夷愛之......
嗯。
【這一次扣留,又是一年多。】
【在匈奴人的營地裡,張骞幾經周折,又一次回到了他的匈奴妻子身邊,一直到公元前126年春,匈奴軍臣單于病逝——】
【匈奴内部為争奪王位發生内亂,張骞又一次抓住了這個機會,再次出逃。】
【而這一次,除了堂邑父,張骞還帶上了自己的匈奴妻子,踏上了東歸的路途。】
【從離開長安,自甘泉宮出發的那一刻算起,這第一次西行,張骞總共曆時了十三年之久,出發時,整個西行的使團是一百多人,而再次返回的途中,卻隻剩下了張骞和堂邑父二人。】
【從二十七歲到四十歲,從一百多人到有且僅有的兩人,這大概是張骞也從未預想過的場景吧。】
【但他必然是不後悔的。】
堂邑父早已潸然淚下。
再看張骞,這個經曆過十三年風霜雨雪的男人,也終是忍不住通紅了眼眶。
十三年,他以為不會有人記得。
近鄉情怯,懷着對故鄉的思念,對使命的堅守,一路長途跋涉,可難免心中迷茫,不知等待他的将會是什麼。
十三年,再熟悉的故鄉也總該變了模樣。
一如他,也從青年步入了中年,像是個幾乎被遺忘于歲月中的浮萍,飄飄蕩蕩,還未尋到歸處。
張骞的确從未後悔當初接下西行的使命,甚至做好了一去不複返的準備,畢竟這是一場前途未知的旅程,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可如今能僥幸苟活下來,這一路回來的途中,張骞卻比任何時候都要忐忑。
激動,渴盼,迫不及待,卻也心緒難甯。
這個幾乎被歲月遺忘的人回來了。
他不知道是否還有人在等待他的歸來。
【《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了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曲折經曆,以及對于西域諸國的探索發現等等。】
【司馬遷稱贊張骞西行的壯舉有“鑿空”之功,這絕非妄言,可以說,張骞這一路西行折返,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還有特産,人口,城市,兵力等諸多情況,都有所見聞。】
【而這些見聞說明,則都被司馬遷收錄和保存在了《史記·大宛列傳》中,這一份史料,是我國和世界上對于這些地區第一次最詳實可靠的記載文獻,也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以及曆史軌迹的最珍貴資料。】
司馬談猛一拍大腿,又去找旁邊公孫弘,激動扒拉道:“這《史記》果然是我兒司馬遷寫的!”
公孫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