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無法接受天幕突然話鋒一轉,就這麼誇起了秦始皇來。
就連另一個時空的劉徹都不由得挑了挑眉,心想千古一帝哦,這可真是個極高的評價。
劉徹絕對不承認自己是酸了......啧。
再看秦國這邊。
秦國之下衆人是如何反應,嬴政不知道,不過聽到天幕如此評價他,嬴政......
咳,不得不說,嬴政這心情是真美了。
簡直峰回路轉,完全不知道天幕竟會如此評價他。
更甚至提了“千古一帝”這個名号。
千古一帝啊......
嬴政原本難看的臉色,現在完全放晴了。
還有那三個政策,原來在後世之人眼中,竟也有着如此高的評價,原來并不是什麼真正的亂國之策。
而所謂“亂國”......
嬴政不禁眯了眯眼,那也是六國餘孽不認可罷了。
現有天幕為他“正名”,這政策頒布并實施下去,看誰還敢存不滿之心?
【我們封建統治兩千多年,而嬴政,幾乎可以說一手搭建了我國此後這兩千多年的統治基礎以及框架,他的這些政策,往前數,根本無從參考,往後數,更是證明這些政策的頒布實施,一點都沒有做錯!】
【大一統這件事,之前從來沒有人做過,哪怕是周天子時代,也是分封諸侯國,而在嬴政統一六國之後,廢分封,實行郡縣制,便是為我國以後兩千多年的曆史進程,開啟并奠基了一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路。】
【“天下一統”這個概念,自此分明。】
【而在此之前,誰都沒有這樣治理過一個國家,一個集合了六國土地,六國人民的廣闊疆域,治理起來絕非易事——】
【就像我們剛才提到過的,已經習慣了“分裂”的國家和人民,習慣了諸侯國的存在,在短短十年間便合并到了一處,面對驟然劇增的土地和百姓,過去分封諸侯國的一些東西俨然已經不适用,這完全就是新的挑戰,如何能穩住?】
【可在秦國,在嬴政這裡,偏偏就找準了應對策略。】
【除了“武功”上的統一,這“文治”上的統一,所搭配出來的這些治國框架等,可以說,在當時,乃至放眼全世界,都是獨一份的,所以嬴政的“千古一帝”名号,絕對名副其實,而這份含金量,也是後面帝王都無法超越的程度。】
“怎麼會......”
項梁滿臉複雜望着天幕,幾乎胸口憋悶到想要吐血。
他完全不能認同天幕說的話,也無法去認同。
與項梁同樣心情的還有其他六國之人,尤其是那些貴族們,這麼聽着天幕如此誇贊秦始皇,甚至給出如此高的評價,還有對秦始皇這些行為的贊同等,他們這心情,簡直猶如被塞了無數個苦膽入嘴,再由嘴進了心裡一樣......
【現在再重新來說一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三個政策。】
【還要再說一句,這三個政策哪裡不好了?這三個政策簡直太妙了好不好!】
【這裡就算是本期主題的“題外話”。
雖說這三個政策的頒布,使得衆多的六國之人心存怨氣,使得當下的諸多百姓于一時之間難以接受,可為了防止大家誤會,還是讓我們好好誇一誇這三個政策妙在何處,而這三個政策,對于“天下一統”,又做出了多少貢獻——】
【首先是“書同文”,在僅僅用了十年吞并六國的情況下,如何讓六國之下的百姓有“我是秦國人”的認同感?】
【我們要知道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六國的文字和語言都不同,而這種不同,帶來的結果就是,統一之後,原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沒有了,百姓也融為一體了,可是呢,這些“統一”的百姓待在一起,因為文字和語言的不同,就成了看不懂和聽不懂。】
【凡是都要有個标準,才好辦事,就像我們現在普通話也有個統一的标準,那在當時的秦國,面對百姓之間看不懂和聽不懂的情況,能做的,就是從文字上進行統一,畢竟語言是無法量化的,就比如我們現在除了普通話之外,也還有很多方言存在。】
【而且秦始皇不僅進行了文字的統一,還将文字進行了簡化。】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李斯,除了提出郡縣制外,李斯在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同時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即秦篆,又稱小篆,而這小篆,便是作為了秦國官方的規範文字。】
【不得不說,李斯這位權臣,對于秦國的統一章程,其實也是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嬴政不由得将目光放在李斯身上,心下自然知道天幕說的并沒有言過其實。
李斯确實貢獻不小。
可惜先前天幕提到的,關于他逝世後的那些“後續内容及走向”,也着實是讓嬴政惱火不已。
哪怕在趙高和胡亥的對比下,李斯的那些行為就顯得相形見绌了。
可嬴政現在想起,還是一陣火大。
不過對于這幾人的處理,還是要容後再說,畢竟天幕這一期還未結束。
【除了小篆外,秦始皇還同時采用了隸書這種字體,作為當時的并行方案,而隸書,就是我們今天漢字的原形——即字體變圓為方,筆畫改曲為直,并且将連筆改成了斷筆,從而為我們現今的“方塊字”奠定了基礎。】
【這統一了文字,官僚系統基本就被夯實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文字的統一,更便于政令政策的下達,哪怕聽不懂,也能夠看得懂,這上層的政策在傳達起來後,就變得越發簡便有效起來,也能讓這偌大的國家,越發緊靠成為一個整體。】
【所以統一文字這件事,當真是影響極為深遠。】
【哪怕到我們現在,文字也不允許私自篡改,可見文字統一的重要性。】
嬴政不由得連連點頭。
對,天幕就這樣繼續說下去,好讓這天下之人都聽聽,這“書同文”絕對是要貫徹實行下去的!
這下秦國朝堂上的衆臣也不由得挺了挺胸——
他們秦國,他們的陛下,可是被天幕認同的。
那私下蠢蠢欲動的六國餘孽們,可謂是賊心不死,先前還盡行污蔑之言論,現下看他們對此還能有什麼說法!
【書同文之後,讓我們再來說說“車同軌”——】
【為什麼要特意規定下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這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意義可是大了去了。】
【要知道,雖然我們現在的路好走,四個輪子兩個輪子甚至三個輪子的都随便走,可在當時的土地上,哪有我們現今這樣多平整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土路,而土路最容易出現什麼,就是容易出現車轍,尤其是下雨過後,形成的車轍會越來越深,甚至固定了“痕迹”,哪怕這種土路換做我們現在,也是十分不好走的路況。】
【若是車輪能夠完全沿着車轍痕迹走,那自然是好,還能省時省力,車轍對不上,也能走,但損耗大,走得也慢,成本還高,這都還算好的,可如果一條窄路上隻能有一輛車通過,那對面同時來車,誰要先把車轍讓出來?】
【我們現在有個成語叫“改弦易轍”,意思是改變原來的方向,計劃或态度等,象征在困境中尋求變革的意思。】
【其中的“易轍”,便是變更車道的意思。】
【對比這個成語的整體意思,可見這“易轍”很需要去耗費力氣手段,而且并不是一件很容易改變調整的事情。】
【而車同軌之所以要如此規定,那自然是之前兩個輪子間的距離各不相同,這就導緻軋出來的“車轍”距離也各不相同。】
【車轍不同,就會導緻運輸成本增高,同時“易轍”也費勁,今天八尺寬的車轍能走,明天遇到六尺寬的車轍就進不去了,舉個例子——就比如我們現今火車行駛在軌道上一樣,因為車軌距離相同,所以往哪個方向都可以暢通無阻,可對于當時的秦國運輸而言,車軌距離毫無标準可言,那麼去往秦國各地就有些困難了,成本的輸出也會很大。】
【我們還有個詞叫“沒轍”,就是沒有辦法的意思,在當時,沒轍可就相當于是沒有路可走的意思了。】
【所以車同軌的意義,不管對于運輸成本而言,還是對于百姓出行而言,以及對于開展全國運輸網絡等等,都有着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