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被封為雍王的消息傳遍前朝後宮,王皇後的母親柳氏緊急進宮,帶來了其舅父柳奭的意思,即建議王皇後收養李治的庶長子李忠為子,以鞏固後位。
王皇後的母家,河東柳氏,雖然在南北朝時期便活躍于政治舞台,盛極一時,但是當朝勢力卻遠不如太原王氏這樣的龐然大物。現在,憑借外甥女成為皇後,柳奭曆任兵部侍郎、中書侍郎,眼看能帶領家族興旺。所以,柳氏比王氏更迫切地想要王皇後的地位穩固。
李忠,李治的庶長子,母親隻是一個微末無名的宮女劉氏。從出生到現在長到8歲,唯一的高光時刻就是他剛出生時,太宗在弘教殿宴請宮臣,并說,“朕有孫兒了,請大家同樂。”并在酒到酣時,太宗其起身跳舞,群臣也跟着跳舞。盡管4歲的時候,李忠被封為陳王。但是,沒過兩年,蕭淑妃的兒子李廉便出身了。李忠這個庶長子也變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此時,柳奭已經等不了王皇後的親子出生了,他們必須立刻對“李廉被封為雍王”做出反應,打破李治眼裡隻有李廉一個皇子的局面。于是,作為庶長子的李忠便被選中。他母家卑微,不會威脅王皇後。又占着“長子”的名頭,在被皇後收養,便是“嫡長子”。
而李忠和他的母親劉氏的想法,從來都不在柳奭的考慮範圍之内。在他看來,不會有人拒絕從一個卑賤宮人的孩子成為皇後的孩子,從默默無聞的皇子成為沖擊太子之位的嫡長子。
确實,李忠和劉氏這樣的人是從來不能決定自己命運的,無論惶恐與否,隻能接受。
遂,王皇後禀明李治,收養了李忠。
在後宮妥當的同時,柳奭遊走于外朝長孫無忌等重臣之間,暗示他們立李忠為太子。
長孫無忌等人是太宗留給李治的,比起蕭淑妃,他們自然也更支持被太宗指定的、身後是太原王氏、河東柳氏兩個士族的王皇後。于是,在李治賜李廉雍王,封地長安後,無論是出于支持王皇後,還是出于彰顯元老重臣目前在朝堂較李治更大的主動權,長孫無忌等人都接受了柳奭的暗示,打壓蕭氏,擡一擡李忠。
李治冷眼旁觀這些前朝後宮的動向。
這是他即位的第一年,春秋鼎盛,而後妃、朝臣們卻已經為他們李唐皇室的儲君之位争鬥不止了。
諸事煩心,李治愈發頻繁地前往感業寺。這也讓王皇後看到了打破蕭淑妃寵冠後宮的希望。
王皇後都能接受出身微末,自己從來不看在眼裡的李忠了,還要扶持他做太子。對于受李治寵愛的尼姑,她自然也是可以接受了,并也想利用起這個微末之人。而且這樣還能向李治賣了好,緩解一下緊張的夫妻關系。
于是,在再次見到李治的時候,王皇後不再進谏,難得體貼地建議,“陛下總是夜宿寺院,不僅來回奔波,費時費力,還有損于您的形象。既然您這麼喜歡那個法師,不如等孝期過了,找個合适的時機将她接進宮吧。”
李治聞言,難得對王皇後展顔。他握着王皇後的手,情真意切地感歎,“皇後賢德,實乃朕之福。”
王皇後雖然知道李治肯定會告訴那個尼姑這個好消息,但是為了拉攏尼姑,讓她知道該對誰感恩戴德,于是她悄悄派人去見這個尼姑。
這個尼姑,也就是武媚娘,恭敬地接待了王皇後的使者。
使者垂眸看着面前的尼姑,“皇後娘娘傳話,可以留發,靜待時機。”
武媚娘先是怔在原地,然後難掩興奮地回複,“謹遵皇後娘娘口谕。”
使者看着武媚娘如此做派,露出一絲不屑的笑,卻又立刻掩藏了起來,“法師好好準備,可不要辜負了皇後娘娘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