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二年五月,李治孝期已滿,28歲的武則天再度入宮。
楊春花記憶中,現代電視劇中有借鑒武媚娘出家、回宮的情節。回宮時,場面盛大,音樂激昂,女主氣場強勢,宣告自己的回歸。
而事實上,武媚娘僅是一架馬車,簡單行裝,沉默低調地回到了太極宮。她沒有名分,宮人模糊地稱她為“姑姑”。
武媚娘環顧被安排的住所,也許是顧及目前李治對她的寵愛,亦或是王皇後目前還是比較看重她這顆棋子,盡管沒有名分,住得還不錯。
盡管兜兜轉轉14載,一事無成,但總歸還有機會。凡是經曆,便會留下痕迹。她已經不是14歲那個什麼都不懂的沖動少女,而是積累了經驗教訓、熟知皇上心意的武明空(“明空”為武媚娘感業寺出家時的法号)。
楊春花還是像影子一般十年如一日地繼續陪伴着武媚娘。像她這種侍女,除非主子貶末為奴,成了别人的侍女,亦或者主子不要她們了,否則就像主子的首飾,可以一直都在,生死都不會有人關注。
收拾一番後,武媚娘便帶着楊春花随宮女去拜見王皇後。
王皇後高坐在主位上,審視着行禮的武媚娘。
“妾武媚娘拜見皇後娘娘,娘娘的再造之恩,妾此生難報,願随時為娘娘效犬馬之勞。”武媚娘上來就是一陣表忠心。她的姿态放得很低,絲毫沒有被李治寵愛的驕縱。
王皇後沉默片刻,端莊威嚴地讓武媚娘免禮,“你往後做好本分,便是讓本宮省心。”
武媚娘垂首恭敬地說道,“娘娘放心,妾定不會辜負娘娘的良苦用心。”
王皇後露出一絲滿意的笑意,“果真是識情識趣。”
武媚娘繼續恭敬地表忠心,“願為娘娘分憂。”
王皇後見慣了嚣張跋扈的蕭淑妃,與世無争的鄭貴妃,終于見到一個對她來說是個正常人的武媚娘。就算再看不上她的身份和經曆,王皇後也很難再給她冷臉,“行了,你剛進宮,有什麼實在為難的,可以告訴本宮。再怎麼說,你也是本宮接進來的。”
武媚娘感激行禮,“謝娘娘恩德。”
随後,武媚娘看着王皇後不再說什麼,便識趣告退了。
回去的路上,武媚娘聽見一陣隐約的哭聲。她停下腳步,“春花,你去看看。”
“是。”楊春花循聲過去,隻見一個小宮女正縮在無人的角落裡哭泣。
那小宮女看上去也就十四五歲的年紀,聽到有人來的動靜,驚慌地擡頭看向來人。
“你别害怕,我叫楊春花,是新來的宮女。”楊春花看着眼前這隻受驚的小鹌鹑,柔聲說道。
“你好,我叫惜蘭。”小鹌鹑抽抽搭搭地回應,“你有什麼事兒嗎?是要問路嗎?”
楊春花柔聲問道,“我不問路,就是聽見有人哭了,想看看是不是需要幫助。”
惜蘭胡亂地抹了抹眼淚,“我沒事兒,不需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