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着,而該來的紛争終究還是要來。
永徽三年,重新入宮一年多的武昭儀生下了她的長子,李弘。
“李弘”是個好名字,好到王皇後瞬間就看清了她以為的“安分守己,隻知邀寵”的武昭儀的野心。不過,武昭儀現在也無所謂了,她已經順利生下長子,又有李治的愛重與信任,是時候和王皇後掰掰手腕了。
好了,現在可以說說“李弘”這個名字了。
李弘是道教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南北朝天師道道徒所作《老君變化無極經》中有言,“老君變化易身形……木子為姓諱弓口……”
“木子”合起來為“李”,“弓口”合起來為“弘”。
北魏道教領袖寇謙之所撰《老君音誦誡經》中有言,“老君當治,李弘應出。”
最重要的是,李唐以道教立國,以老子李耳為祖先。而李耳也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從史料記載來看,武昭儀是非常重視文字的文化寓意的。從後期,她創造了個“曌”字來作為自己的名字,還三四年甚至一年就換個年号,便可見一斑。
因此,“李弘”這個名字絕不是随便起的。甚至可以明說,武昭儀對儲君之位是很有想法的。
而李治既然同意了“李弘”這個名字,也暗示了他對武昭儀的支持。畢竟,武昭儀是他極為愛重的有名分的妃嫔,他是願意給李弘這個争儲機會的。而且他現在才25歲,未來如何發展,誰也說不定。
王皇後對比怎麼可能默不作聲?即便沒有李治的愛重,她背後可是有太原王氏和先皇留下的顧命大臣兩大靠山。就算是李治,現在也不敢和他們硬碰硬。
深覺受到欺騙和威脅的王皇後立刻做出反擊。她背後的太原王氏和顧命大臣齊齊上書,請立李忠為太子。
這是李治登基的第三年,他所培養的勢力尚且稚嫩。面對世家和朝臣撕開溫和面具的步步緊逼,無論心有何想,他現在隻能做出反應。
永徽三年,也就是李弘出生的同年,李忠冊立為皇太子。
就在王皇後、太原王氏、衆顧命大臣們以為,這次鬥争中最終還是他們取得了勝利的時候,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場鬥争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