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昭儀制造案件,成功砍掉了王皇後與外朝的橋梁。李治也借此撤掉了中書令柳奭。可謂是前朝後宮皆有所獲。
再加上武昭儀生下李賢後,封賞一直沒到位。既是出于補償,也是出于獎勵,李治便想着在妃位裡加一個編制給武昭儀。
武昭儀得知此事後,便提出由她自己拟封号。前面已經說過,武昭儀是個很重視文字寓意的人。所以,此次她給自己拟定的封号為“宸妃”,也象征着她的野心。
《論語·為政》中有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這裡的“北辰”就是“宸”。宸”原指北極星,後來常代指君王有關的事物,如宸軒、宸威、宸文、宸命、宸旨等等。
李治之前會同意武昭儀給兒子取名叫李弘,這次當然也會同意武昭儀給自己封号為宸妃。畢竟宸妃直譯過來也就是君王的妃子,隻不過是原來妃嫔中能和皇帝扯上關系的隻有皇後而已。
李治本來認為他都退一步,不強求立刻廢王立武了,而且才通過王皇後巫蠱案表達了自己的心意,現在隻是在妃位裡加一個編制,冊封武昭儀為宸妃,也沒人因此被取代,那些大臣這次怎麼着也得同意了吧。
不過畢竟是破了原來的規矩,不能想直接冊封武媚娘為昭儀那般随便,所以李治還是象征性地和重臣們提了提此事。沒想到李治隻是想告知他們,他們裡面卻有人站出來反對了。
中書令來濟上密表谏曰:“宸妃古無此号,事将不可。”(《舊唐書·卷八十》)
侍中韓瑗言:“妃嫔有數,今别立号,不可。”(《新唐書·列傳》)
唐朝的宰相制度是有好幾個宰相,共同議事。而來濟和韓瑗也都是長孫無忌這邊的人。所以這兩人的意思也就代表了長孫無忌這些重臣的意思。雖然長孫無忌保持沉默,但是這個時候的沉默就是默許,也就是對李治想法的反對。
于是,在廢王立武的第二次交鋒中,李治和武昭儀仍然以失敗告終。這也再次讓李治認識到,長孫無忌對朝堂的掌控力和他自己的弱勢。
李治将目光投向了科舉制上來的新人身上,卻發現和他設想的新老争鋒有一定的差距。這些新人雖然渴望獲得立足朝堂的靠山,但是終究是沒什麼政治經驗和敏感,以後用來頂替騰出來的職務空缺可以,但是目前還是幫不上什麼忙,或者說是缺少一個引路人。
不過經過了王皇後巫蠱案和宸妃事件,一些在長孫無忌大權在握下苟起來的官員看到了進步的可能。政鬥大舞台上從來不缺瘋狂的投機者,一次危險的下注就有可能帶來徹底翻盤的收獲。
第一個投機者便是與來濟并稱“來李”的李義府。李義府也是東宮老人了,貞觀年間,太宗立李治為太子時,便任命李義府為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的秘書和管家。
這個職位因為常年跟随太子左右,要求任者有優秀的文化水平和品德素質,也算是對李義府才學的認可。然而,這個職位隻是個六品官,待遇也不是很好。更令人挫敗的是,同期也是在太子那兒做六品官(司議郎)的來濟,在李治即位後已經升為中書令了,而他卻還是個中書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