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府出身低微,祖父也就是個縣丞,和長孫無忌所在的關隴集團沒有交集,甚至和一些比較小的世家都沒有比較的可能。
李義府本來可能還想再觀望觀望,但是卻因為職務之便,提前知道了自己要被調動到壁州的消息。雖然壁州司馬和太子舍人一樣都是六品官,但是從中央官變成地方官,這眼看着仕途更加無望了。
他可不是個認命的人,盡管任命書會在幾個時辰後的第二天下發,但是不到最後一刻,他還是想拼一拼。于是,他找到了同為太子舍人,素有“智囊”名聲的王德儉,想問問他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王德儉對他說,“陛下想要立武昭儀為皇後,幾番試探卻被宰相重臣駁回。你如果現在站出來支持立武昭儀為後,就能轉禍為福。”
李義府作為一個中書省六品小官,讓他公然反對頂頭上司中書令、長孫無忌這個太尉兼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及其他輔政顧命大臣組成的當朝實權集團,任誰看都像是瘋了,如同螳臂擋車。但是,他都要被調往偏遠地區,眼看仕途無望了,也沒什麼好顧及的了。
也算是“天助我也”,現在都已經是大晚上了,按理說,他一個六品小官也沒有什麼可能今天再見到皇上了,就算是真想向皇上表忠心也沒機會了。但是,巧了不是,今天輪到王德儉在中書省值夜班,而中書省正設在太極宮内。
于是,李義府果斷代替王德儉值夜班,借機向李治上表,請求罷黜王皇後,改立武昭儀。
所幸李治是個勤勉的帝王,雖然是晚上了,接到朝臣的上表還是及時查看了。在得知終于有朝臣敢站到長孫無忌的對立面時,李治便看到了打破眼下僵局的可能。
所以,李治親切地接見了李義府,聽他一番表忠心。然後,李治也得知了他第二天天一亮就要被調往壁州的消息。
哪怕是出于“千金買馬骨”,李治也準備垂青李義府,當然不可能讓他再被外調出京了。于是,李治當即否決了李義府的調任,還對他一番勉勵和獎賞。
等李治回到後宮,高興地告訴武昭儀此事後,第二天,武昭儀也讓其母楊氏親自去李義府家裡慰問了他。
沒過多久,李治便将李義府從做了多年的中書舍人位置上提了起來,升為四品的中書侍郎,也就是中書省二把手,副中書令。
從柳奭被貶到李義府升官,李治向朝臣們釋放出越來越明顯的信号,支持廢王立武,就會有前途。
于是,一群本來在觀望的人陸續開始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