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瑗因進谏不成,憂憤辭職,而陛下不允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朝堂内外。
許敬宗得知後,先是哈哈大笑,随後便邀請劉弘業過府一叙。
劉弘業也已經打聽到了前因後果,接到許敬宗的邀請,他立刻欣然前往。
待看到面有喜色的許敬宗時,劉弘業激動地走上前幾步,“許大人,可是時機已到?”
許敬宗笑着點點頭,向對待自己晚輩一樣溫聲囑咐,“二郎,機會難得,好好準備。公道自在人心,老夫和衆臣也會站在你這邊的。”
劉弘業莊重地行了一個大禮,“若先父沉冤昭雪,弘業定不忘許大人之恩!”
許敬宗笑着扶起劉弘業,歎息道,“老夫當年與你先父同朝為官,頗有交往,常感念其才能出衆,堅貞剛直。奈何為讒言所害,令人歎惋。幸有其子,支撐門楣,不忘父冤。無論人情天理,老夫自然願幫扶一二。”
劉弘業兩眼含淚,哽咽訴說,“為先父洗清冤屈,乃弘業畢生所願。奈何勢微力弱,又不得其法。幸有許大人幫扶,弘業才能走到今天。大恩大德,弘業沒齒難忘。”
許敬宗又是一番溫情安慰,才送劉弘業離開。
沒幾天,劉弘業便上書李治,“貞觀十九年,先父李洎為褚遂良誣陷,被迫自盡。願陛下重新審理此案,為先父昭雪。”
李洎是貞觀年間與魏征、王珪、虞世南等人齊名的谏臣。
貞觀十六年,太宗向褚遂良索要《起居注》,想要看看裡面都記載了他的哪些言行,還問道,“朕有不好的言行,你也要記嗎?”劉洎正好在一旁,便回道,“就算褚遂良不記錄,天下人也會記得。”太宗被這麼一說,便不再想着要看《起居注》了
貞觀十七年,李治被立為太子。因為之前兩個兒子争儲,甚至李承乾謀反,再加上早年征戰留下的病痛,當時太宗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李治便經常侍奉左右。對此,劉洎進言太宗,“太子十天半月地在宮闱中侍奉陛下,而且東宮輔臣太少,這樣不利于太子親善師友。”太宗采納其言,令劉洎、褚遂良、岑文本等人輪流去東宮和李治論政。
貞觀十八年,太宗讓衆臣進谏自己的過失,長孫無忌、李勣等人說,“陛下沒有過失。”劉洎卻說,“最近有人的奏表如果不合陛下的心意,陛下就當面訓斥責備,令其慚愧難堪。陛下這樣做不利于廣開言路。”太宗采納其言,說自己一定會改。
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高句麗,命李治監國,劉洎、馬周等人輔政。太宗臨行前曾囑托他們好好輔佐太子。劉洎回應,“陛下放心,若大臣犯罪,臣會立即懲治。”太宗聞言,告誡他,“你這個人疏闊剛直,以後必因此遭禍,切記謹言慎行。”
待十二月太宗班師回朝,褚遂良上奏太宗,“劉洎曾說隻要依照伊尹、霍光的行徑,輔佐年幼的太子,誅殺有異心的大臣即可。”後來,太宗向劉洎問起此事,劉洎表示并沒有這樣說,馬周也給他作證,表示并非如此。褚遂良卻堅持劉洎就是這樣說的,太宗便讓劉洎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