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資料初步收集、整理完成後,楊春花便向武皇後進行了階段性彙報。待武皇後查閱通過後,楊春花就要帶領從史館臨時調遣的著作郎等相應官吏進行書面編撰,以形成成文典藏書籍。而這一修撰時間相對于資料收集和整理要長一些,屬于慢工出細活的時候了。
說回當下,武皇後翻閱着那些老郡君的事迹,不時微微颔首。
“春花,做得不錯。”武皇後笑着說。
從大張旗鼓地專門調遣人員采風、記錄并州當地老郡君的事迹開始,武皇後想要揚名的目的便達到了大半。至于結果如何,隻要修得不要太差勁,及格便好。而武皇後這裡所說的“做得不錯”,更多是在說楊春花在采風修撰的過程中做得不錯。
尤其是前幾天組織宴會時,便有并州當地望族的老郡君親自前來,表示感謝皇後娘娘的恩典,沒想到自己一把年紀了還能被人記起,甚至為了記好自己那些無足輕重的故事而多次前來核對、記錄。其中她還格外提到,那采風使問了自己的姓名,當時自己一時間都有些愣怔,做老夫人做久了,都要忘了自己叫什麼了。
無論是出于真心感謝,還是想和如今風頭正盛的武皇後結個善緣,總歸是老郡君親身下場,為武皇後的親民形象增光添彩。一時間,宴會上的命婦們都在稱道武皇後的賢德親善,乃國母風範,其樂融融。
而楊春花卻不是做到這樣便心滿意足了,“娘娘,婢還有一些想法,想要同您說一說。”
“哦?那你說說。”武皇後溫聲應允。
楊春花先是說了幾個老郡君的名字,示意武皇後翻看出她們的事迹。
武皇後微微挑眉,“這幾位?”
楊春花徐聲說道,“娘娘,這幾位老郡君出身低微,其事迹卻均有宣傳教育意義。就拿呂小女郡君為例,她不過是鄉間民婦,和父母學過一些狩獵、醫藥的本事,卻在隋末戰亂中組織村民抵禦強匪,自力更生,等到了我朝終結亂世,還天下太平。還有常英娥郡君,父親為前朝被構陷遇害的文官,她與其兄流落到田家村後,因村人接濟幫扶,主動為村人孩童啟蒙,使他們認字明智。這樣巾帼不讓須眉的事迹,婢覺得值得為其在當地立碑。”
武皇後一邊再次查閱楊春花指出的那幾位老郡君的事迹,一邊靜靜聽着,尤其是聽到“巾帼不讓須眉”這幾個字時,臉上的笑意更加明顯。待楊春花說完,她微微颔首,“本宮也覺得值得宣揚,你的想法可以實行。”
楊春花聞言,繼續說道,“娘娘日理萬機,事務繁忙,婢想得娘娘任命,代娘娘前往為碑揭幕。”
武皇後看向楊春花,感歎道,“春花,你總能讓本宮覺得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