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渭南不僅水盆羊肉聞名陝西,包子也是。要問是什麼包子,那必定是渭南時辰包子。時辰這個名字的來源也有考究,據說在清代時,街道上有一家包子小攤,每日客滿,每天包的包子隻需要一個時辰就能全部賣完,所以大家都親切地稱之為時辰包子。
郁禾這一趟就是為它而來。
二十分鐘後,她拖着小行李箱走出高鐵站。她沒有退掉西安的酒店,因為留給渭南的時間隻有兩天,而這兩天,就先找一家民宿住着。
但是今天很不湊巧,她知道時辰包子,但不知道時辰包子也有購買時間的限制。她來的這家店分為早餐和晚餐,早餐在早上五點到下午一點,晚餐在晚上七點到淩晨兩點。所以兩點到這兒的她現在是吃不上了。
能怎麼辦,換一種,渭南的美食可不僅僅隻有包子。
“小旅,幫我拟一份渭南美食攻略發app裡。”其實很多時候郁禾想自己探索城市美食,但這次來渭南是很臨時的決定,住的時間也不長,光看幾個美食安利視頻,不足以讓她了解整個渭南美味,小旅這時候能發揮很大用處。
【宿主稍等,小旅會盡快發送給您。】
等待期間郁禾還真能感覺到小旅在絞盡腦汁?難道系統也怕臨時安排的工作任務嗎?
很快,專屬提示音響起,她趕緊點開查看。
隻見一份簡易但有用的美食攻略——
娟娟豆腐泡;西二路梁喜娃老潼關夾馍;石灰窯水晶餅;誠淨和蒸餃……盈盈水盆羊肉;愛國煮馍;老蔺家荞面饸饹;馬家赤水扯面;靳家醪糟;解放路老哈家煮馍;孫三砂鍋;西南京路婁家炒餅;北塘巷子涼皮夾馍棗沫糊……
太多太多,不僅有文字,還有配圖,郁禾突然有些眼花缭亂。好在每家店都帶定位,她選擇一家圖片看起來很有食欲的辣子雞拌面,直接打車前往甜不辣路口。
司機見她拉着行李箱就找吃的了,感歎年輕人的心急,同時又以自己身為渭南人而自豪。外地遊客行李都舍不得放就直奔好吃的食物。
不辣路口是渭南有名的辣子雞一條街,左邊是甜口,右邊是麻辣,組合在一起就就是甜不辣,名字由此得來。
期間郁禾路過一家粽子店,叫二孩粽子,這名字有點眼熟。
記起來了,在小旅制定的美食攻略中有提到,當時被她忽略了,想着粽子不都一個味道,但現在都路過了……那就吃吧。
其實郁禾能注意到這家粽子店,還和它們的顯眼脫不開關系,因為她們在店門前放了一個長桌,三角粽子緊密地、高高地壘在一起,沒有一絲縫隙,路過的人都會忍不住看上一眼。一旁還有柿餅,老闆說是冬天限定,于是她剛到這家店首先買的不是粽子,而是柿餅。
粽子可以打包帶走也可以在店裡吃,郁禾想了想,還是決定帶走,這次她的主要目的是辣子雞拌面。
粽子每個三塊,郁禾買了一個豆沙和一個黑米粽子,讓老闆分别剝開裝好,因為粽子剝皮比較麻煩,她不想髒手。剝開就可以邊走邊吃。
這一條街現在人很少,很安靜,或許時間在下午兩點,大家都在午睡。她隻記得山西人有午睡文化,渭南也有?
或許是見慣了無時無刻都熱鬧的長安,初到渭南這麼安靜,她甚至有些不習慣。
但這股不習慣很快被手裡砂糖餡兒的柿餅燙走,她沒想到這柿餅和在長安十二時辰裡吃到的火晶柿子有着異曲同工的之處,都會流糖汁,而且極燙嘴,她迅速雙腳往後退雙手往前推,這才避免髒鞋子,雖然燙嘴,但味道不錯,不愧是冬季限定。
柿餅還沒吃完,她又對手上的粽子有了食欲,粽子這時溫度剛好,口腔和胃最喜歡的溫度。
和華南地區流行的肉粽不同,華南地區的粽子就少不了五花肉系鹹蛋黃和綠豆,而且大多包的是長粽,三角粽不是大多數家庭的選擇。西安,或者說是北方人在她的認識裡好像都不怎麼吃肉粽。一個白糯米粽蘸白糖就可以很美味。
郁禾作為一個南方人,很少吃甜粽,以前曾經學過北方人白棕蘸白糖的吃法,後來上了大學室友裡有個東北人,才發現自己當時買的白糖是顆粒狀,北方的白糖是粉末狀,口感壓根不一樣。
郁禾看着眼前粽子,一個是白糯米一個是紫糯米,應該叫黑米,因為她買的是黑米棕,煮後顔色估計就沒那麼黑了。
粽子拿在手上手感極好,捏一捏軟糯十足,每一粒糯米被煮開後緊緊黏合在一起,整體就好像沒有成型一樣的軟糯,很松散。
除此之外,老闆還在粽子上來淋了一勺蜂蜜。但蜂蜜看着不像純蜜,應該是加了些水,看起來有點兒稀,或者是蜜糖,糖比較多,蜜少。如果是純蜂蜜她還真受不住,齁甜。
而且才三塊錢,她不奢求是純蜂蜜,本就是解饞的小零嘴嘛。
先吃一口豆沙餡兒,牙齒在咬粽子時還帶起一層“膠”,像芝士一樣。入口後首先能感受到很濃郁的竹葉清香,很清新,瞧着應該是蘆葦葉,和她家鄉常用來包粽子的柊葉和芭蕉葉氣味很不一樣。緊接着是蜂蜜的甜占據口腔,令她沒想到的是薄薄的粽子芯裡裹的全是豆沙餡兒,小咬一口就能吃到豆沙,黑紅色豆沙比糯米還要綿密,吃起來口感水潤,味道雖然甜,但目前還是她能承受的範圍。
沒有甑糕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