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蟄進了大殿,發現她哥早就津津有味地聽起懷虔講經了。
懷虔的業務能力其實不錯,隻不過是第一次去公主府時太緊張了才沒發揮出全部實力,要不然啟蟄也不能把他推薦上去。
但講得就算天花亂墜,天天聽啟蟄也受不了,劉夢遠命人搬了幾張坐具進來,她直着腿把自己砸在厚厚的軟墊上面,弄出了一點動靜,果不其然得到了她哥眼刀一枚。
啟蟄啧啧感歎,這麼兇,眼刀要是能殺人,她哥可就當場破戒了,還在這聽什麼佛法。
其他人也相繼坐下,啟蟄調整了一個舒服點的姿勢,開始聽今天的小故事。
聽着聽着就不由又發感慨——這懷虔确實有眼色!
懂得知恩圖報,知道主動向她哥說她好話不說,還很懂得“以材施教”。
事情要往前推一天。
懷虔講了一個“大修行者不昧因果”的故事。
大概是說從前有一個禅師在說佛法的時候,人群裡有一個老人總是來聽。
有一天禅師講完了經,大家都散了,隻有這個老人不肯走。
禅師似乎并不奇怪,等着這個老人開口問詢。果然等人都走幹淨了,老人就問說:禅師請您告訴我大修行者還落因果嗎?
百丈禅師說:大修行者不昧因果。
老人大悟,對他說:多謝您告訴我,過去迦葉佛在世時,我曾經也主持這座山,在這裡傳講佛法。但有一天有一個學生問我說大修行者還落因果嗎?我告訴他說不落因果。為這一句話,我堕成狐身五百世,感謝您今日的開解。
于是拜别離去,脫離狐胎。
懷虔解釋說:“不落因果,也就是不承受因果,這說法是錯誤的。須知大修行的人也必承受因果,因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滅。但大修行者對于承受因果這件事并不抗拒,因為他們通達知曉自己因何因而受果,不在迷霧中行走。所謂不昧,也就是不含糊……”
啟翛越聽越不合心,皺着眉打斷:“等等,大修行者應該積了很多福報吧?”
懷虔雖然被打斷,但無絲毫不快,他念了聲佛号,知理從容道:“所謂大修行者,大多承運而來,要在世間完成他們的使命,這途中可能會經受許多磨難,也會幫助他人從痛苦中解脫,故而可以積攢福報。”
啟翛絲毫沒有被開解的感覺,眉頭愈緊,語氣有點不可思議:“那這樣的人還不能夠免除果債嗎?”
懷虔極為包容地笑着搖搖頭,還要解釋:“所謂因果,不一定隻有惡因惡果,還會有善因善果,亦或是惡因善果,善因惡果,這其中就要提到緣,所謂緣……”
啟翛眉頭緊得能夾死蒼蠅,直接揮手制止他,有些不耐道:“這個太長了,你等會再解釋。所以大修行者也不能除去因果…啊!還有剛才那隻狐狸,他講經那麼多年,就因為一句話說錯了就要堕五百世狐胎?!這誰規定的,這合理嗎?”
懷虔有些語塞:“呃…這個,陛下,它并不是……”
啟翛還在追問,語氣裡真是充滿了深深的迷惑與懷疑:“朕修建寺廟,增添佛像,按你所說也是極為積攢福報的,難道還要為了芝麻小事不能得成正果嗎?”
誰跟你在這說磨一斤豆子得一塊豆腐呢?這是一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