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放假,向楠背着書包,從學校回外婆家。
外婆家在江城周邊的水鄉小鎮上,小鎮依山傍水,因靠近古運河,得名碼頭鎮。
碼頭鎮始建于宋,街與巷間蜿蜒着河道,河與河又以幾座或唐或宋的古石橋聯接。鎮前有石牌坊,鎮後有六合塔,鎮子中心還有棵古銀杏。
水鄉房子的每道罅縫都透着股青渌水氣,向楠很喜歡外婆家,小學時回來過了一次暑假,就年年鬧着要來。
大學幹脆考回江城,每到周末就坐大巴回家陪外婆。
對自小長在外鄉的向楠來說,碼頭鎮又神秘又親切。
現在碼頭鎮已經是江城周邊有名的景點,進出都要門票,向楠是居民,刷臉進鎮。
今天太陽大好,在入口處賣阿婆臭豆腐的王阿婆,溫着油鍋等晚上湧入的遊客,看見向楠就招呼:“楠楠回來啦?又給外婆帶了豬頭膏?”
向楠笑眯眯沖王阿婆點頭:“王奶奶好,我元旦放假啦!”
還有兩周放寒假,外婆讓她留在市區的。向楠嘴上答應,“暗度陳倉”,偷摸回來跟外婆一起跨年。
向家在鎮子西邊,門前兩棵大樹,沿牆縫種着一爿矮月季,今年冬天尤為暖和,月季還打着花苞呢。
向楠剛要叫聲外婆推開院門,裡面傳出說話聲。
“媽,你都這把年紀了,再住這院裡我們當兒女的怎麼放心?你就跟我們去城裡養老吧!”
向楠刹住腳,這麼辣,是小舅媽的聲音。
外婆有四個孩子,向楠的媽媽最小,是小妹,前面三個都是哥哥。
大舅向志飛出國留學後就在國外定居了,二舅小舅人在本市,但平時很少回來。
向楠的媽媽考上了外省的大學,畢業就留在外省工作,一年最多回來一兩次。外公去世得早,直到向楠考回江城前,向阿婆都獨自生活在小院裡。
“媽,萬一你在家摔了碰了怎麼辦?”這個聲音是二舅媽的。
二舅媽講話像缫絲,先把繭放在熱水裡泡軟,抽出一根拉細拉長,聲音不高,但永遠還有第二句第三句,綿綿不斷。
“大哥不在就該我們家擔負責,媽還是跟我們回去。”二舅媽繼續“缫絲”,“房間我和志明都已經準備好了,家具被子都是全新的。”
小舅媽馬上說:“二嫂,你家在四樓,又沒電梯,媽都九十多了,哪還爬得動樓?上去了不就下不來,天天關着對媽身體也不好。”
“這個我跟志明早早就考慮到了,一樓的房子我們重新裝修過……”
小舅媽一“剪刀”剪斷二舅媽的“絲”:“一樓?那不就是車庫嘛!沒門沒窗戶,讓媽怎麼住?”
向楠有點發怵,可她又不能讓外婆一個人面對,于是兩步上前推開木門,大聲給外婆壯膽:“外婆,我回來了!”
木門一推開,小院裡站滿了東西和人,石闆地上放着紅紅綠綠一堆禮盒,比過年還要豐盛。
原來二舅小舅也在,隻是沒出聲。
向楠在心裡預估火力,我方人員就隻有她和外婆。對面二舅小舅不知火力如何,但二舅媽小舅媽火力強勁,我方實在沒什麼勝算。
向阿婆坐在廊下那把老竹椅上,懷裡抱着橘白大貓,看見外孫女有點驚訝:“楠楠?不是讓你留在學校過元旦嘛?”
向楠勇敢上前,依次叫人,最後靠到外婆身邊,摸了把橘白的大尾巴:“明天就新年了嘛,我回來陪你跨年。”
小輩回來了,二舅媽小舅媽卻沒打算鳴金收兵,還要想繼續勸說。
向阿婆咳嗽了兩聲:“楠楠媽媽晚上到,晚上說。”
小院有片刻的安靜,向楠感覺二舅媽小舅媽的目光直往她身上瞥。
“小妹在外地,是出嫁女兒,養老的事情當然靠哥哥們負責了。”
二舅媽短暫與小舅媽聯手:“就是呀,小妹路那麼遠,怎麼還麻煩她……”
向阿婆再次重複:“晚上說。”說完她站起身來,扔下一院兒子兒媳婦走進屋,關上房門,雷打不動的跟大貓一起睡午覺。
院中人神色各異,但都沒閉嘴。
依舊是小舅媽争先:“楠楠,你媽媽回來告訴過你嗎?”
向楠搖頭,外婆早就說過要在碼頭鎮終老,舅舅舅媽們以前都隻是象征性勸一勸,今天怎麼這麼堅定?
二舅媽斷了一根“絲,又起一根“絲”:“楠楠還是小孩子,她知道什麼呀,小妹難得回來,我把被子曬曬,房間打掃打掃,我跟志軍留下來陪媽和小妹一起跨年。”
二舅舅終于出聲:“對對,家珍,你燒幾個小妹歡喜吃的小菜。”
沈家珍瞥了丈夫一眼,她哪知道小妹歡喜吃什麼小菜?但要問丈夫,他也不會知道的。不過嘴上說一說,他知道家裡誰的喜好呢?
今天這事沒個定論誰也不肯走,小舅媽笑:“那好呀,大家一起就當過年了。”
于是兩家都留下來“跨年”,二舅媽小舅媽曬被子打掃房間,向楠左看右看,去廚房打水,捧着水盆送水上樓。
木質的房子不怎麼隔音,還沒走到門口,向楠就聽見二舅媽在跟二舅舅說:“跟小嬌商量,一家三個月。”
向志軍接口:“媽九十了,怎麼能讓她一年換四次地方?”
“媽九十,我也是六十了,家裡還有小的,一次照顧半年我真的撐不住。”沈家珍氣也虛人也虛,明明丈夫比她大,反而是她看上去比丈夫老。
“大哥在外國,小妹在外地,誰家養老誰家拿财産最公平,我也沒想過要占大頭。”
婆婆九十三了還身體健康,不用兒子媳婦搭手養老,她一直覺得是自己有福氣。
誰知道疫情一過,旅遊複蘇,碼頭鎮南邊沾了旅遊開發的光,家家戶戶都拿到了動遷款,現在東邊也要開發。
改造再回遷不劃算,誰還會來鎮上住?不如賣斷。
賣斷小院的錢最理想是兩家分,差一點麼,老大老小各分百分之十。
沈家珍自己也有兒有女,誰養老誰多拿,這樣分一碗水端得很平。
“我看老三的樣子是想全吃進,他從小就精刁。”二舅舅喝了口茶,“他要是先開口,我們就占理了。”實在不行打電話給美國的大哥,老大甩手這麼多年,這時候總該管!
“你不要心急,大家話還沒攤開來說,咱們不要先冒頭,小嬌她忍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