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騰了這麼一番之後,康熙總算出了一口氣。
至于群臣們,隻能說習慣了——
雷霆雨露,俱為君恩。
為臣為子,除了坦然接受,還能怎麼辦?
那麼,作為康熙皇帝最為偏愛的兒子,胤礽感動嗎?
若胤礽不是被廢的太子的話,地位依舊如十多年前一般不可悍動的話,那自然是感動的。
如今,被廢了的太子受到了這份偏愛,真的不是在害他嗎?
有時候,胤礽真不知道汗阿瑪到底是愛他,還是恨他。
當然,康熙皇帝本人根本沒有想那麼多。
就像臣子們習慣了他的區别對待,而皇帝本人也習慣了對胤礽有别其他兒子的偏愛。沒辦法,這是從胤礽出生到今日,幾十年潛移默化的習慣。
這種偏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不過,這種偏愛也不過如此——
否則,胤礽不會是廢太子,否則,皇帝不會不去考慮胤礽的處境。
這也是一向和胤礽不對付的胤禔今日不曾發作的原因,這固然有天幕的影響,更是因為哪怕是汗阿瑪最偏愛的那個孩子,胤礽不還是被廢了嗎?
胤礽如此,他胤禔也是如此。
是的,冷靜下來,他不認為他會沒有緣由的進行魇鎮之術,要麼他是被冤枉,要麼是他被逼瘋了。
此刻,幾個月前明珠臨終時趴在他耳邊的話語不期然在胤禔耳畔浮現:“王爺,太子被廢,您才有活路。但太子被廢,您未必有活路。磨刀石把刀磨壞了,那磨刀石又會有什麼好下場?”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胤禔如此,納蘭家何嘗不是如此。明珠自诩是個聰明人,隻是有些事情,身在局中,明白的卻是太晚太晚。
那時的胤禔還道‘明珠老了老了,竟然怕了’,現在才知道那是‘姜桂之性,老而愈辣’。
真沒想到,就如明珠和索額圖的榮辱一般,汗阿瑪在時,他和胤礽也是如此。
天幕帶來的改變,從胤礽和胤禔身上可見一斑。
若沒有天幕,未來經曆了兩立兩廢的胤礽會徹底瘋魔。而作為磨壞了康熙最偏愛的兒子的那把磨刀石,在得知繼位無望愈見瘋魔的胤禔,哪怕他是康熙曾經頗為看重的那個長子,依舊難逃老父親的遷怒報複。
而如今,作為年長的皇子,寵愛與看重淩駕于其他皇子之上的胤礽和胤禔開始變得克制與通透。
胤礽和胤禔如此,其他阿哥們又豈會對天幕的内容無動于衷?
不說阿哥們,臣子們都不可能不受影響,皇帝本人也不可能不受影響,乃至全天下都會受此神迹的影響。
就比如,令人不解的近親成婚問題。
是的,和雍正皇帝、太上皇的敦郡王、曌聖女皇、十福晉額樂森其其格将軍等問題相比,最引入矚目的便是近親結婚的危害性。
都知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可已逝去的溫僖貴妃和皇帝本人屬于近親嗎?
自古親上加親就是樂事,史書中更是不乏記載。不光大清如此,其他朝代也是如此。現在天幕卻告訴他們,這樣是不對的。天幕打破了他們一貫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知,在沒有見到真實案例的情況下,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接受,無疑是艱難的。
在這個姑表親盛行的年代,若是溫僖貴妃和皇帝這種都屬于近親結婚的話,那近親成婚的夫妻真的是一抓一大把的存在。
那個說:“唐太宗和楊妃是近親,皇子恪、皇子愔不也沒事嗎?神迹與認知不同,會不會是神迹弄錯了?”
這個說:“奴才覺得神谕自有其道理,從神迹看這已經是被論證的事實,應引起重視。”
有臣子道:“會不會是神迹太過大題小怪了,這麼多年不也沒事嗎?”
更有人反駁:“子嗣問題,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奴才以為還是謹慎些為好。”
也有人道:“臣以為不可以一刀切,姑表親一向是美談,貿然制止,豈不是害人也?”
……
大家默契地說的都比較謹慎,談得是太宗和楊妃,但暗指的何嘗不是皇帝和貴妃。隻是天幕可以無所顧忌地說皇帝的妻妾娶的不對,他們可沒那個膽子。畢竟,涉及十阿哥,那就是涉及皇帝和貴妃,乃至先後及其身後的鈕钴祿氏,又不是不要命了,大清的文字獄可不是吃素的。
縣官不如現管,同樣的,神谕再重要,也重要不過命。
當然,神迹中近親結婚的代表人物胤誐,此刻不是很開心就是了。
父母之恩,昊天罔極。
皇帝如何,胤誐并不關心,但涉及已故的母親和姨母,哪怕諸臣沒有提及兩位,暗暗的代指,也很令人惱火。這該死的神谕,比汗阿瑪和額娘還親近的婚姻大有人在,就不能拿他們舉例子嗎?唐太宗和楊妃不就是很好的素材嘛——
這算什麼?
父母的婚姻是錯的,他的出生也是錯的,那活着的他算什麼?
這兩個該死的逆子,否定自己父親的出生對他們有什麼好處,簡直沒事找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