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在查,知道了昭睿皇後的皇帝自然也會吩咐調查,當然,反饋沒有這麼迅速就是了。
至于天幕所說的深仇大恨,這根本不算什麼,鄭家早就投降了,現在正是隸屬于漢軍旗。既然天幕中兩人能結親,那就說明,所謂的深仇大恨,根本算不得什麼。
對後期弘暄的婚姻來說,哪怕康熙傾向于從滿洲旗挑選,但想想弘暄未來畢竟要出海,再加上弘暄的年齡尚幼,這件事并不急着做下決斷。盡管天幕言辭鑿鑿的确定滿人和漢人沒什麼區别,但在皇帝心中,終歸滿洲八旗才是統治的基本盤。
弘暄娶一名漢人妻子,好處當然很多,但弊端也不少。同樣,就算弘暄需要娶一位漢人妻子,也不是非昭睿皇後不可。
皇帝的态度,也代表了滿洲勳貴的态度。就算滿漢需要融合,也不用非得昭武帝帶頭不可。
雖說滿漢不婚,但一衆滿族勳貴就真的看不起漢人的世家大族嗎?他們要真的這樣想,幹嘛還要去忌憚漢人。滿洲勳貴難道就不想插手地方嗎?無他,玩不過漢人罷了。真要能借八旗改革這股東風聯姻地方世家大族,有利可圖的事情,幹嘛要去拒絕。
隻是,八旗制度雖然加深了滿漢隔閡,但滿清能以少數人掌控多數漢人,八旗制度也是功不可沒。八旗改革要是改不好,那可是要動搖清廷統治的。
滿漢之别要消弭,八旗改革更是任重而道遠。
一個昭睿皇後的出身,便引得各方勢力紛紛落子。
昭武帝的妻子,無論在哪方勢力眼中,都是一塊惹人垂憐的大肥肉。相愛不相愛不重要,弘暄的意見也不重要,這其中的利益博弈,才是決定弘暄福晉的關鍵因素。
【這其中的恩怨我們不去談,昭武帝自己也說他可是好不容易才獲得嶽父認可抱得美人歸的。
回歸正題,我們聊聊在這次婚姻中昭武帝到底得到了什麼——
《巾帼傳奇》是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但現實跟電視劇不一樣,事實上,倉促從廣州逃離海外,敦郡王府大半的财物最終還便宜了謀劃這一事的包衣們。
和電視劇中遊刃有餘的撤離不一樣,實際上昭武帝他們一行實屬沒有準備的狼狽出逃。倉皇出逃的母子二人全部身家一條大船,些許财物,數十個的忠誠下屬,财産十不存一,比起普通商戶百姓當然算是富有,但和大的豪商、官紳們根本沒法比。】
看到這一幕,除了胤誐外,乾清宮前的諸人都很淡定,意料之中的事,要不是沒有選擇,又有誰會選擇流亡海外。
但敦郡王胤誐沒辦法淡定,如果沒記錯的話,弘暄他們母子假死脫身敦郡王府就剩了個空殼子,也就是說那群包衣貪了他的錢财。
大婚之前,胤誐從不斤斤計較,但自從花過媳婦嫁妝,不得已失去王府财政權後,胤誐就變了。盡管最終銀子很難在他手裡停留,但那終究還是他的錢。
要是十福晉在這裡,看到胤誐這個表現,一定很詫異,她這個掌控财政大權的人都沒生氣,每個月隻能看到零花錢的胤誐有什麼好生氣的。
能不生氣嗎?
對胤誐來說,敦王府裡的錢他這個主子都沒法做主,憑什麼最終全便宜了那群包衣奴才,簡直無法無天。都能便宜了這群奴才,為什麼不能便宜他這個主子,想想天幕中的自己那凄慘的樣子,代入感很足的胤誐恨不得立刻去抄了這群膽大包天的奴才。
隻是可惜,天幕不曾點名道姓,不知道到底是那些個大膽的奴才謀劃了這一切。
胤誐怒氣那是蹭蹭的長,他跟皇帝請命:“天幕過後,兒臣自請徹查内務府。”
是的,盡管天幕說的是包衣問題,但大家都知道,真正出問題的是掌管皇家内庫的内務府。畢竟,皇子阿哥們的奴才人選,幾乎都是内務府統一遴選。
皇帝詫異,但有人上趕着幹活,那當然是答應他:“準了——”
要知道因着天幕,皇帝當然有整治包衣、整治内務府的心思,但這畢竟是個得罪人的活兒,有人上趕着處理,那還等什麼。
一旁的胤禟拽了拽胤誐的衣袖,笑小聲在他耳邊嘀咕:“你瘋了,内務府是這麼處理的?”
胤誐:“敢吞了爺的錢,必須給他們一個教訓——”
胤禟着急,“那是天幕上發生的事,又不是現實,内務府是這麼好處理的?”
就問,或多或少的,哪個阿哥沒給内務府打點過銀子?
真要這麼好處理,剛剛胤誐請命的時候,一衆兄弟早就反對了。内務府樹大根深,利益纏繞,可不是輕易就能動的了的。
胤誐滿不在乎,“九哥,他們都被天幕暴露了,哪有你以為的那麼難。”
作為貴妃之子,哪怕是在額娘去後,胤誐也沒有怎麼受過内務府的刁難。畢竟,當年貴妃初去,那個見菜下碟的小太監的前車之鑒還在那裡呢!
胤誐确實不算受寵,但他身份高啊,一個弄不好,混不吝的老十真敢把天捅破去。不看僧面看佛面,背靠鈕钴祿氏和蒙古,誰閑的沒事去招惹他啊!
胤禟歎氣,胤禟無奈,胤禟愛莫能助。
不過話又說回來,以十弟的做事風格,一力破十會,也許還真能讓他另辟蹊徑的找到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