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遊滿去鎮上趕集,饒絮則去伍嬸和李三叔家去轉了轉,問了問李春山他們打糯米的時間,說定後又買了些菜種和白菜蘿蔔回去,一共花了七十文錢。
他們這裡偏南,所以冬日雖寒,但地裡蔬菜也還能長得好好的,甚至凍過後吃起來反而更加清甜。
饒絮想着要做泡菜蘿蔔,所以特地找田桂花和伍嬸各買了十斤,村裡人大多都有種菜,有些人種的多些會專門送去鎮上賣給地主鄉紳,好賺幾文銅子,但更多人家一年四季忙着種田,也騰不出手來打理别的,所以僅夠自家吃喝,但她和遊滿目前可謂是什麼都沒有。
她回家後清洗好蔬菜,又清點了廚房的東西,暗暗算着接下來幾日要做的年貨。她以前對這些不大精通,逢年過節隻管等着吃就是了;後來饒家剩下她這麼個任勞任怨被使喚的人,個個都越發憊懶了,過節時隻管動嘴要什麼,由着她一個在廚房忙碌,因此如今也還算是頗有些經驗。
按着他們這裡的風俗習慣,年前就得準備好臘肉糍粑幹豆腐等等,但遊滿之前沒想過,臘肉這時候也沒辦法再熏制,隻好等明年再說,至于泡菜糍粑幹豆腐浮元子這幾天做也來得及。
饒絮将切好的蘿蔔白菜擱在木盆裡晾幹,就坐在竈前燒水,沒多久就瞧見遊滿的身影出現在門口,背着個背簍擦着汗還仰臉沖她這邊笑。
饒絮不自覺的就眉眼彎彎迎了出去,遊滿一把握住她手指。
“都按着你說的買了,回家的路上還遇見了田嬸,她說你早上去買了些蘿蔔,怎麼不等我回來拿?”
“東西不多我也拿得動,哪裡需要麻煩你多跑一趟。”饒絮将裝了熱水的葫蘆遞過去,裡面是她方才燒好的水,一直放在爐竈上挨着火,這時候喝正合适。
她說着就去看遊滿背回來的背簍:一丈細布擱在最頂上,下面裝着三大塊豆腐,十斤糯米,十斤麥面,三十斤糙米,三兩棉花,兩個陶瓷泡菜壇子,大約十斤的豬肉,五兩鹽,還打了五兩酒。
“原本還想買兩條魚,入冬了村裡那條河就見不着魚苗影子,隻是沒瞧見賣魚的,過兩天我再去集市看看。”
遊滿出門時帶了一吊錢裝在荷包裡,他邊說邊倒出剩下的銅子在竈邊,一股腦全推給饒絮。
“還剩了一百七十文,你收起來。”
饒絮數出二十個銅子裝進他荷包裡,“出門在外,少不了要用錢的時候,要是一個子都沒有,當心他們笑你。”
遊滿喝了水緩過氣來,坐在竈孔前的小闆凳上揚起眉笑道:“誰敢笑我?他們要是知道了羨慕還來不及。”
饒絮笑着嗔他,将細布和棉花單獨拿出來擱在旁邊,免得被廚房的竈火油污給弄髒了,兩個泡菜壇子被她提下來用鍋裡的熱水燙洗了一遍,就放在爐前烘幹。
“我方才問過春山哥了,他們明天就要去打糯米糍粑,村長給排了次序,我順路也去和村長說了聲,咱們家排在二十三那天下午,不過這兩天也得去幫忙,人多幹活也快。”
遊滿十四五歲時也和遊豐去打過糍粑,流程也還算熟悉,因此沒多問詢就點頭應下了。
饒絮伸手摸了摸陶瓷壇内部,見裡面幹爽沒有水汽,便示意遊滿将旁邊涼好的白開水倒進壇子裡,大約一半就停止,随後放進去晾幹的生姜片和大把茱萸嫩蒜,兩三勺白糖和鹽巴,輕輕攪動了兩下。
遊滿随即端來切好的蘿蔔白菜,一分為二裝進壇子裡,裡面的水剛好浸過蔬菜,距離壇口也還有一些距離。
“這樣就行了吧?”
饒絮颔首,又倒了拇指蓋大小的酒水在最上面,才示意遊滿蓋上壇口,在邊緣倒了些涼白開密封。
“放在牆角吧,封上十天半個月應該就能吃了。”饒絮其實也不是很能拿捏得準時間,這也算是她頭一回獨自做泡菜這些東西,沒個老練的人盯着,所幸還不至于手忙腳亂。
要說饒絮隻是有些不确定,那遊滿對這些就是一竅不通了,廚房的活兒他燒火沒問題,搬運其他重物也行,然後就隻剩下聽話一個優點了。
“原本想用豆腐做些豆腐幹的,但最近太陽都不大,偶爾還陰陰沉沉的,怕是曬不好,換做脆皮豆腐怎麼樣?”
兩個泡菜壇被遊滿搬到廚房裡面,聞言幹脆點頭,“都好,但會不會很累?”
“最近都沒什麼事,我每天做一樣年貨,還有你打下手,有什麼累的?”
家裡既沒有養豬也沒有雞鴨,不需要她起早貪黑的去打豬草,也沒七八張嘴等着她做早食晚飯,更沒有兩三盆衣服堆在那裡等着她洗,水也不要挑,柴也不需要撿,她這兩天算得上這十幾年來最輕松的日子了。
饒絮支使遊滿去後院割了些草木回來燒制草木灰,又取了點生石灰加水做成熟石灰擱在竈上,随後又将三大塊豆腐切成小塊的三角,隻留了巴掌大小的用來炒菜。